第18章 你真的相信便宜和更便宜吗

“廉价”这个词在 CheapTickets网站的主页上出现了45次(不包括窗口标题和URL里出现的3次)。我可以亲自证明CheapTickets商标的催眠魔力。我真的相信他们的票价更便宜吗?不……呃……说不清。

航空公司是率先倡导区别定价的——基于不同的支付意愿,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美国航空公司担任过CEO的罗伯特·克兰德尔(Robert Crandal)曾说:“要是某条航线上我有2 000名旅客和400种价格,那我显然还少了1 600种价格。”互联网能让消费者快速、便捷地进行价格比较,本来事情应该变得容易。可它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CheapTickets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网站不显示西南航空或捷蓝航空公司等廉价航线的票价。由于这些航空公司素来有着票价最低的名声,CheapTickets的承诺就成了空头支票:你得到了最低的票价,可它来自最昂贵的航班。

也难怪不少人直接上了西南或捷蓝航空公司的网站。我刚才核对了从洛杉矶到凤凰城一线的票价,这是西南航空公司最繁忙的一条航线。西南航空公司网站上最低的往返票是98美元另加税费。在 CheapTickets上,英国和美国航空公司也为同一行程提供了相同的票价,98美元。

廉价承运商的收费确实更便宜,可惜它们也有不便宜的时候。有时,它们的价格比普通航空公司的最低票价要高得多。这些更贵的飞机票是廉价承运商赚钱的关键。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儿,由于西南和捷蓝航空公司建立起了票价最低的好名声,所以它们能够收取更高的费用。便宜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环境。这是西南航空和捷蓝航空不在主流旅行网站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宁愿顾客们不作比较。

其实,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是这么想的。这是一门有趣的生意:大多数旅客会根据价格和时段任意选择一趟航班。(想想看,酒店行业要是也像这样会是怎样一番情形:旅客只按如家连锁酒店的价格付钱,多一个子儿也不肯出。)机票的价格敏感性令航空公司采用了分拆的做法:托运行李收钱,充气枕头收钱,吃饭收钱,咖啡收钱,电话预订收钱,纸质机票收钱,选择座位收钱,还有其他所有惯例是免费的设施,只要你用就都收钱。“三四年前,航空公司厌倦了自己的机票像菜市场卖的大白菜一样收费,所以它们设计了一套策略,好让自己的价格不那么透明。”FareCompare.com的CEO里克·西恩尼(Rick Seaney)说。率先搞分拆的承运商是欧洲的航空公司。在美国,到2008年5月,航空公司为了报复才开始对首件托运行李收取15美元的费用。愤怒的旅客立即咬牙切齿地说再也不飞去美国了。可他们的决心没能坚持太久。随着其他航空公司也开始加收托运行李费,并为从前免费的设施收费,这种决心马上土崩瓦解了。

消费者把分拆服务看成不相干的琐碎小事,以为这部分费用是净利润。实际上并非如此,至少竞争航线上不是这么回事。分拆的真正目的和捆绑销售一样——是让人难于比较价格。附加费用差异很大:一家航空公司托运行李最便宜,另一家则提供划算的充气枕头和软性饮料,还有一家允许你免费打电话预订机票。要比较一趟行程的真实价格,现在的收费项目太多,却又没有方便的电子表格(有些网站能帮上点儿忙)。但大多数旅客的做法正中航空公司的下怀:他们把杂费抛到一边,单纯根据某种东西来作出选择——我说的“某种东西”是什么都可以,反正不是最低的价格。

《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