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变态心理学是本科学生尤其是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无疑要部分地归因于我们对人类行为以及对其进行塑造和施加影响的背后力量的无尽好奇。一项美国总统公告宣布20世纪90年代将被视为“脑的十年”。2000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宣布,未来十年将是“行为的十年”。虽然这20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令人兴奋的发现,但我们认为将这两个十年用“脑”和“行为”分别来命名还是存在根本缺陷的,对人类行为的理解需要将我们对大脑和行为的理解整合起来。在本书中,我们将生物学材料整合进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中来,以体现变态行为是复杂的并受多因素影响的观点。此外,本书还强调这些变量通常以怎样相互作用的方式互动。心理治疗部分地建立在“改变环境就可以改变行为”这一假设上,但科学现已表明,环境因素也可以改变大脑。同样,相比于当初格雷戈·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豌豆实验,遗传学研究的新方法——分子遗传学大大扩展了人们对行为的生物学影响因素的理解。在行为方面,诸如虚拟现实系统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认知-行为治疗提供了更强大的治疗策略。每一个新发现都提出了新问题并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

尽管还有大量未知,但发现未知的道路日渐清晰。对变态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将前沿的生物学和行为研究整合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为转化方法(translational approach),也就是“从基础到临床”[1](from bench to bedside)。我们在编写本书的时候就遵循了这种模式。我们已不再局限于诸如先天或后天、临床医生或科学家、基因或环境之类的陈词滥调,我们要求下一代心理学家和学生通过用“什么和什么”代替过去的“什么或什么”来面对我们研究对象固有的复杂性。只有超越对人类行为的一维解释,我们才能获得对精神障碍原因的更精细理解,也才能发展出更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科学家-实践者模式

我们采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是因为我们相信,变态心理学依赖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知识。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下接受训练并在某种程度上在其专业工作中遵循这一方法。我们离不开这个模式。除了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各级教师的角色外,我们都是活跃的临床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然而,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不仅意味着有多个角色,它更是指导心理学家进行各种活动的一种理念。熟悉这个模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科学家-实践者在他们的实践中会体现一种研究取向,在他们的研究中会体现一种对实践的关切”(Belar&Perry,1992)。这个理念反映了我们写作的指导原则,我们写作本书以强调科学和实践的结合多么紧密。因为我们是科学家-实践者,除了少数引文和报纸故事被用来突出特定点外,本书所有个案均取材于我们的临床实践。我们通过提供生动的临床描述尽力使每个个案变得鲜活。除了介绍每个话题前的临床材料以及自由贯穿每章的短篇临床描述外,每章结尾都有一个取材于我们临床实践的完整个案研究以再一次展现生物的、心理社会的和情绪因素的相互作用。当然,有关细节会改变,一些个案会以混合形式呈现,以保护在我们工作中将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给我们的那些人的隐私。

我们希望为学生提供比一大堆科学文献综述更多的东西,同时依然保持坚定的科学视角。我们认为,一大堆理性的科学探讨或过度通俗的写作方式都不能使学生彻底理解本书所涉及的精神障碍的本质。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经验,学生对好理解的、生动的内容反响积极,当内容明白易读时尤其如此。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料,如插图、个案史以及个案自述,我们希望为这些有时令人困惑和陌生的材料做一番装饰。我们希望这些例证能吸引学生在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到重要概念。因此,虽然本书代表了前沿科学,而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这些精神障碍画一张“像”。不管是那些因为最初对变态行为的临床方面有兴趣而被书中话题所吸引的学生还是那些出于研究兴趣的学生,都将会因我们的这种写法而产生阅读兴趣。需要学生明白的是,理解变态行为的最好方式(我们相信是唯一方式)是科学与实践的无缝结合。

[1]指把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技术的过程。——译者注
《变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