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你的疼痛

我额外安排的三门课中,学生最先接触的应该是诗词鉴赏。这门课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喜欢的诗词,借助资料读懂,然后在课前给同学们讲解。但是第一周的鉴赏一般都由我亲自做,一来给学生以准备的时间,二来也给他们做一个示范。而我讲的第一首诗就是这首《春晓》: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当我在电脑上展示出这首诗的时候,学生们“哦”的一声,因为这首诗他们太熟悉了。我点头同意:

“这首《春晓》,大概是很多中国父母给孩子讲的第一首诗,原因很简单:这首诗简单明了,没有高深的词语,没有用典,远离了文人的学究气,孩子很容易理解。而另外一个原因,也许父母们自己也未必知道:从这首诗开始,我们就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这段话事实上是我写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里的话,我继续往下读:

“诗人在一个春天的早晨醒来,阳光已经透过窗户,射进诗人的房间,婉转的鸟鸣用大自然的语言告诉诗人,这是一个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季节。可是,诗人却十分‘不识时务’地想到:一夜风雨,大概有很多花被打落了吧?这首诗妙就妙在,整首诗只有四句,却形成了由快乐到悲悯,由闲适到沉思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悲悯和沉思不是(至少不直接是)对自己命运的嗟叹和感伤,不是对自己命运波折的埋怨,而是对‘毫不相干’的他者的同情,甚至,这里同情的对象并不是人,而是一个那样不起眼的事物,一棵草,或是一朵花。

“在欣欣向荣中跟着万众一起歌唱一起欢呼,其实是最容易的事情,也是最讨好的事情。中国自古以来,就从不缺盛世的吹鼓手、权位者的抬轿夫。但是,只有最伟大的诗人,才能在一片欢呼声中看到华丽下的卑微,听到被锣鼓声掩盖的呻吟,触摸到盛世之下的疼痛。因为,最伟大的诗人不仅有一般诗人拥有的敏锐的诗歌嗅觉,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颗对泪水和疼痛最敏感的心,特别是对别人的泪水和疼痛的敏感。”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我想,在老师的课上听老师读自己的书,对他们来说大概也是第一次。

“古希腊人将悲剧地位放在喜剧之上,因为他们认为,悲剧能够激发起人类心灵中最崇高美丽的一些情感,例如同情,例如对生命的尊重。诗歌亦是如此,当诗歌只剩下对自己心理的描摹和欲望的展示的时候,诗歌也就走到了尽头,成为无病呻吟和无聊的梦呓,这样的诗不叫诗,只能叫自私。”

文章读完了。我笑着说:

“其实,即使是大家已经很熟悉的诗,我们在不同的时候读到,感受也会有不同。当我们对人生了解更多、体悟更多的时候,那些早已熟悉的句子会以更清晰的方式映入我们眼帘,如一个熟悉的故人,我们忽然对他有了新的感受,这种感受很美妙,有时候我会觉得,当我在生命中有了某种际遇的时候,好像故人在几百甚至几千年前就为我写下了描摹此时心情的诗句,这么些年来,就一直静静地躺在书里,等着我。这时候我会感觉,写下这些诗句的诗人们,就与我并肩站在一起。”

《中国最美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