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烈臣力撑危局

我们还是从山海关说起。

1922年5月份的山海关,残阳如血,溃兵如潮。

5月5日,张作霖率部仓皇奔赴滦州,建立临时指挥部。

5月6日,李景林率残部放弃杨柳青,匆忙后撤,因有铁路帮忙,得以顺利撤到山海关,而张作相部则是溃不成军。

与此同时,奉军的主力张学良第二梯队已全部交由郭松龄指挥,由于当时深入敌军腹地太深,一时间很难撤回,面临着被直军包围歼灭的危险。郭松龄率部抢渡永定河,军队刚刚渡过一半,直军王怀庆率领的第十三师赶到,情况相当危急。郭松龄沉着指挥,以一部控制河口两岸高地,大军急渡过河,用了一夜时间,全军安全通过。赶至滦州时,望眼欲穿的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出门相迎,喜极而泣。因郭松龄所率领的第二梯队乃奉军精锐,只要没有受到重创,张作霖就可以稳定局势,以图东山再起。

军事上惨败的同时,北京政府又给了张作霖致命一击。5月10日,顶不住直军压力的徐世昌不得不下令裁撤东三省巡阅使,免去张作霖本兼各职,听候查办。同时任命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为奉天督军,冯德麟为黑龙江督军。直系此招看似平常,其实却比军事上的打击对张作霖威胁更大,因为直系此招是在挑动奉系的内斗。值此风雨飘摇之际,吴俊升和冯德麟会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抛弃张作霖?毕竟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后院起火,张作霖那就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前文已经说过,当年吴俊升和冯德麟两人也想做东北王,而要做东北王必须先拿下奉天督军一职。为了奉天督军,两人都先后成为张作霖的对手,尤其是冯德麟还曾经跟张作霖斗智斗力甚至差点动武,后来张作霖因为种种机缘加上心机当上了东北王,他们望尘莫及也就不作他想了,如今机会来了,按常理都会动心的。

但是他们最后都没有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张作霖的心腹把兄弟孙烈臣此时坐镇奉天。关内打得翻江倒海的时候,孙烈臣以镇威军副总司令兼吉林省督军的身份牢牢把持着奉天军政大权。当时孙烈臣已在吉林督军任上干了一年多,吉林督军之前他干的是黑龙江省督军,可以说对三省军政都颇有影响。虽然吴俊升此时任黑龙江省督军,可是有孙烈臣坐镇奉天,面对这个前任吴俊升即使有心也得惦量惦量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值不值得冒这个险?几番权衡之下当然还是效忠张作霖的好。至于冯德麟,此时已担任三陵守护大臣五年之久了,没有了军队的支持,冯德麟即使有心那也是无力的。

但是异常情况还是发生了,那就是北京任命吴俊升为奉天督军时,吴俊升给北京回了一电,内容是:“徐大总统钧鉴:俊升材具粗劣,一向追随雨帅,黑疆之寄,已感陨越是惧,况其他乎?惟政府之命是从。”这个电文内容很矛盾,前面部分好像是说要追随雨帅(即张作霖),因此不担任奉天督军,后面部分又要唯政府之命是从,那就是愿意听政府的话当奉天督军了。虽然吴俊升后来解释说那句“唯政府之命是从”不是他的意思,而是他的参谋长应善一擅自加上去的。我们姑且不对吴俊升的真实想法去做判断,就算真的如他所言是应善一加上去的,那至少也说明黑龙江省督军府内存在着要吴俊升去当这个奉天督军的势力,这个势力大到可以公然违背吴俊升的意思,当然,吴俊升默许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事实上,当时小河沿吴公馆内,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吴的一帮幕僚都在弹冠相庆,忘乎所以,以为奉天督军已是囊中之物了。只不过吴俊升还算冷静,他要静观形势的发展和实力的对比,因此没有急于表态。即使后来迫于无奈表态了,也表了个如上文所述的谁也看不懂的态。

关键时候,孙烈臣没有让吴俊升或者说吴俊升部属的幻想持续多长时间,吴俊升通电发出的第二天,其参谋长应善一从吴公馆南面右侧甘露门出来时,被人迎面打了三枪,当场死亡。此次刺杀无论是地点的选择还是人物的选择都颇见功力,体现了杀鸡骇猴的效果。果然,事后吴俊升马上解释说电报后面的那一句话是参谋长应善一加上去的,真是坏人有恶报,这家伙被人打死了。

也许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这一枪有多么重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枪起到了安定人心和稳定局势的作用。它向人们表明,无论张作霖胜也好败也好,奉天始终是张作霖的奉天,东北始终是张作霖的东北。这关键的一枪发出后,那些乘乱起哄的、见风使舵的、坐等机会的、见缝插针的、谋取私利的,统统安静了下来。5月15日,冯德麟发出通电:“北庭乱命,免去张巡阅使本兼各职,并调任德麟等署理督军等语……德麟对此乱命,拒不承认,合电奉闻。”不久后,吴俊升匆忙赶赴山海关谒见张作霖,表示他对张作霖的忠心与支持。东北后方大基地终于安定了下来,这里面孙烈臣在危急之时力挽狂澜的作用功不可没。

事后查明,刺杀应善一的人是奉天督军署的副官高金山,但是谁也不敢声张。吴俊升编了个理由说是应善一逛窑子得罪了人,被地痞流氓打死了,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野心勃勃的应善一可真算倒霉到了家,死得毫无价值不说,还被人盖上逛窑子争风吃醋这样的恶名,死后也不得翻身。

后方局势安定,接下来就是前方了。直军前敌总指挥彭寿莘率部近6万人一路紧追奉军不舍,5月19日进占滦州,渡过滦河。此后沿京奉铁路,经鞍山、留守营、北戴河、南大寺、秦皇岛,向山海关方向攻击前进。奉军退到了山海关,后面就是东北大后方,已经退无可退了。

此时张作霖虽然损失惨重,前前后后损失兵力7万余人,但是精锐还在,他又陆续从东北各地调集人马,不久山海关一线兵力又达到七万人。为安人心,5月25日张作霖返回奉天,危急时刻任命孙烈臣为前敌总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负责坚守山海关一线。

孙烈臣不负重托,他将奉军精锐张学良部(辖第三、第四、第八共三个混成旅)摆在山海关一线,临山据险固守。此时张学良部由郭松龄指挥,将大炮、机枪等重武器隐蔽在山上凿沟之中;凿沟之前为战壕,步兵隐蔽其中;战壕前设木尖桩子与电网,电网之前又设雷区。6月10日凌晨4时,直军向山海关奉军阵地发起攻击,未能攻破奉军阵地。9时,奉军组织敢死队向直军发起反冲锋,直军被迫后撤。6月11日起,奉军继续居高临下进行全线反攻,至6月18日,直军伤亡4000余人而无任何进展。除山海关外,直军还在九门口一线展开对奉军的攻势,希望突破奉军防线进军关外,防守此处的是孙烈臣部下陆军步兵第二独立团,面对直军优势兵力坚守要冲前后达七昼夜,终于为后面直奉和谈赢得了时间。

山海关激战正在进行的时候,张作霖非常担心战场会再次失利,如果导致全线崩溃,那时东北就很难保住了。为保存实力,审时度势之下,张作霖采取了降低身价的策略,他不惜派使者至保定卑词求和,要求曹锟看在儿女亲家的份上罢手言和。据内部透露,使者代表张作霖向曹锟说:“求三哥给留个体面(曹锟排行在三),留碗饭吃,我一定将所有部队撤出关外,决不侵占直隶省寸土。”曹锟接受了议和,派总司令王承斌驰赴秦皇岛主持和议。6月18日直军全权代表王承斌、彭寿莘,奉军全权代表孙烈臣、张学良,在秦皇岛海面英国克尔富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条约,以榆关为两军界线,19日起奉军撤出关外,直军除酌留一部驻防榆关外,大部都撤回原防。

轰轰烈烈的山海关争夺战至此划上了句号,奉军退回关外,休养生息。对张作霖来说,大败之后还能保住东北立足之地,那是不幸中的万幸。相比此前的直皖之战,皖系所有部队全部缴械改编,再无争雄之力。相比南方孙中山的北伐,孙中山败后两广尽失,只身一人逃往上海,那更是输得干净彻底。而张作霖虽然失败了,但其精锐尚在,东北地盘也未丢失,只要好好总结反思,卧薪尝胆,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关东枭雄张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