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师徒大斗法 6.低调的奢华

吴坤修错失一飞冲天的良机,到底是因为曾国藩的私心作祟,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后来曾国藩在写给吴坤修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阁下昔年短处在尖语快论,机锋四出,以是招谤取尤。今位望日隆,务须尊贤容众,取长舍短,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庶几人服其明而感其宽。”

同样在写给吴坤修的信上,曾国藩不无得意地炫耀:“鄙意办理洋务,小事不妨放松,大事之必不可从者乃可出死力与之苦争。”

这样看起来,吴坤修的能力固然是无与伦比,但他的性格上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心直口快、尖牙利嘴,这是为官者的大忌,尤其是作为出任一方大员者戒。上海之行,充满着无数的变数与纠葛,具体的战事倒在其次,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则是重中之重,而吴坤修的情商明显与智商形成落差,确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然,如果非要抬杠,也可以拿左宗棠来比较,左宗棠性格上的缺点,比吴坤修更过分,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但问题是,左宗棠是因其大才而狂傲,吴坤修才干虽强,但与左宗棠的经略之才相比较,还是有差距的。

总之,湘军传奇吴坤修出局,从此淡出历史,除了极为资深的史学专业人士之外,寻常人等,对他的名字极为陌生。

要想公正评价曾国藩冷落吴坤修,究竟是出于私心还是吴坤修确不具备方面大员的能力,这就要看最后是谁得到了这个机会,又是如何得到的。

的确,曾国藩作出往援上海的决定时,所想的人选确是他的老弟曾国荃。这个曾老九,实际能力未必高过吴坤修多少,但他有大哥罩着。没有靠山的吴坤修只能单枪匹马,猛冲猛打,却总是被打发到副战场上去,纵然百战立功,历史聚光灯也照不到他。而曾国荃就不同了,他总是出现在关键战役中,出现在历史舞台的中心,拿历史聚光灯的是他亲大哥,这个吴坤修真的比不了。

攻克安庆,参战的部队极多,如多隆阿,如鲍超,如成大吉等。这场战役,少了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成功,但最终荣获首功的是曾国荃,这就是现实。在现实面前,你不低头是不行的。

当曾国藩意识到上海的价值时,曾国荃再一次获得了占据历史舞台中心的机会。又担心曾老九啃不下复杂艰难的上海官场人际关系,曾国藩决定,派最油滑的弟子李鸿章给曾国荃当助手,替曾老九摆平一切。

可不曾想,曾国藩的这个决定,被人推翻了。

现在的曾国藩,堪称一言九鼎,哪个有胆推翻他的决定?

除了曾老九本人,还有谁?

相比于大哥的一根筋,曾国荃的脑壳不是太够用。刚刚攻克安庆,这让他尝到了吃便宜饭的快感。现在他琢磨的就是,赶紧直捣天京城,长围坐困,搞死不停念顺口溜的洪秀全,立下不世功勋,此生足矣。

曾国荃不乐意去,曾国藩修改方案,改由李鸿章先行募军赴上海,等打开局面,曾老九再去也不迟。他在给曾老九的书信中说:“但求沅弟与少荃二人能为我保全上海,人口如海,财货如山,所裨多矣。”

曾老九的答复是:大哥你少跟我啰嗦……原话是:“松沪财赋甲天下,筹饷易,然贼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后苏杭可图,愿任其难者。”

曾老九一心想打下天京,不肯去。于是曾国藩就放弃了往援上海的决定。亲弟弟不去,还操这份闲心干什么?

却不料,这时候朝廷突然下文,把江苏巡抚薛焕调为通商大臣,全力以赴地和洋人周旋搞洋务。这多半是薛焕本人活动的结果。江苏巡抚有守土之职,倘李秀成大军涌入,唯有自杀一条路可走,但通商大臣就没必要自杀了,完全可以躲入租界,又或是逃走。总之,当潮水一样的太平军涌向上海,江苏巡抚这个官位已形同于阎罗王的催命符。狡猾的薛焕,在这关键时刻作出了最符合他切身利益的选择。

江苏巡抚这个位子空出来了,曾国藩立即扑过来,准备拿下。他叫来李鸿章,命其起草奏折,推荐李鸿章本人为署理江苏巡抚。

但这一步距离李鸿章心里的愿望还很远,曾国藩在写给上海团练大臣庞钟璐的信中说:“已函催舍弟,募练成军,迅速东来。倘风波羁滞,至皖稍迟,即令李少荃廉访先挈万人前往。”

李鸿章意识到,无论他的能力多么强,但在曾老师的眼里,这能力只不过是曾家兄弟仕途上的垫脚石。如果他想突破曾氏兄弟的封锁,获得一飞冲天、海阔天空的机会,那就必须要倚仗他那丝毫也不亚于曾老师的权谋之道。

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给曾国荃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

东吴请兵之使数至,师门始以麾下得胜之师允之。嗣因内举避亲,复以不才应诏。鸿章庸陋,岂知军国大计?近年跧伏幕中,徒党星散,立时募练,其何能军?幸叠次寄谕,催令吾丈同赴下游。当代豪杰投契之深,无如麾下,师资得借,懦夫气增。乃窃闻侍坐之言,似我公无意东行。鸿章欲固请之,未知有当于高深否耶?

这封信的关键词是鸿章固请之。意思是李鸿章强烈要求曾国荃快来领导他,不来不行呀,你看李鸿章把自己描写得庸陋肤浅、徒党星散,真的是好可怜。这可怜的孩子,不给他派个领导怎么行?

看了这封信,就算是曾国荃已经决定赴上海,也会立即撂挑子不去了。

忽悠住曾国荃,李鸿章还面临着如吴坤修等湘军中众多优秀将领的竞争,相比于曾国荃,这些人就更容易忽悠。李鸿章的做法是,不停地在人面前摇头叹息、长吁短叹:“此行险阻艰危当备尝之,成否利钝,实难预料……”他的态度,和吴坤修自告奋勇,视李秀成为蔑如也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结果就是,老辣的李鸿章以其低调的奢华击败了高调的吴坤修,也击败了肤浅的曾国荃,最终获得了淮上募兵的好机会——只是允许你单挑一摊,淮上募兵而已,但最终放不放你走,还要看双方的斗智与博弈。

《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