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师徒大斗法 5.一代奇人遭压制

李秀成攻克了杭州而后,裹胁甚众,号称五十万。当太平军向上海推进,沿途四周,地平线为终日不散的火焰和浓烟所笼罩。成千上万的难民哭号着涌入租界,凶悍的英法联军在上海城外与太平军交火,枪声震天,火光熊熊。但终究难挡太平军来势凶猛,上海落入李秀成之手,不过是迟早的事。

就在这时,上海城里走出两个人来。一个是名臣林则徐的关门弟子冯桂芬,一个是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冯桂芬建议去安庆曾国藩处求援,请求曾国藩派军队过来保护上海。但大家也早发现曾国藩这个人一根筋,他想的只是攻破天京城,拿下洪秀全,对上海的安危根本不会考虑——杭州城被李秀成攻破,曾国藩就没有理会。幸好龚自珍的儿子龚橙是海内名士,与曾国藩帐下的幕僚赵烈文是结义兄弟,如果托赵烈文说情,或许能够打动曾国藩。

但只有赵烈文的交情怕也靠不住,所以冯桂芬又推荐了素有烈士情结的钱鼎铭,认为如果想打动曾国藩的一根筋,非钱鼎铭不可。

一切果如冯桂芬所料,当钱鼎铭等人来到,向曾国藩哭诉上海的危难之时,曾国藩却笑眯眯地道:“事偏远,恐不能及。”一句话就打回去了。

这时候钱鼎铭的烈士情结大发作,开始跪在曾国藩面前号啕大哭。原来他这个烈士情结跟曾国藩的一根筋有得一拼,都属于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典型。这可谓,烈士遭遇一根筋,闷头闷脑大比拼。不达目的不罢休,最后赢家是黄金。纵然是钱鼎铭的烈士情结也不是曾国藩一根筋的对手,但上海来使提出的一个条件却让曾国藩怦然心动。

钱鼎铭向曾国藩保证,上海之富,富可敌国,单只是财赋每月就有六十万两白银。如果曾国藩往援上海,就可以获得每月十万两的银子。

十万两?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数目把曾国藩吓到了。他统率湘军,最难最难的就是弄到钱发饷银,经常为了一两万两的银子,愁得满头白发,绕屋彷徨,积泪涨江,最后的结果还是因为欠饷而不停地发生兵乱。他何尝听到过如此之大的数目,而且还是唾手可得?

曾国藩动心了,决定派一员上将奔赴上海。

派哪个呢?

这时候摇摇摆摆走出来一个吴坤修。

吴坤修,奇人也,此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行军打仗百战百赢,西洋军械娴熟精通。他著书立说,曾国藩就是他的读者。他人生的沙场战绩,说起来就是一个传奇。但他走的不是科举路线,而是捐的功名,靠事功立身。

吴坤修崭露头角,是在太平军第一次进犯长沙之时。那时候曾国藩还躲在家乡,不敢出来办团练,而吴坤修就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表现非凡,从候补县丞升为知县。后来曾国藩在年迈的父亲的鼓励之下,硬着头皮来长沙办团练。当时的湘军,已经由罗泽南拉起雏形,罗泽南的弟子王錱成为曾国藩的倚仗。可王錱是乡下人,听不懂官话,于是吴坤修就成了两人的翻译。

此后曾国藩建水师以吴坤修管理弹药军械。湘军首征即被太平军困于九江,吴坤修单骑赴前线,引导船队穿越湖口,突破太平军包围驶入鄱阳湖,所以内湖水师被困两年之久而依然存活,都是吴坤修的功劳。再之后,吴坤修在战场上忽东忽西,或追随罗泽南往援湖北,或率其彪字营奔赴江西营救曾国藩,堪称百战之军,全无败绩。但在攻打东乡县时,他遭遇到他人生中唯一的失败,遭到责罚革职,陷入沉寂两年之久。

两年后,吴坤修再统军奔赴湖口,继续他的不败人生。曾国藩在祁门困于太平军之中,竟然未死,并非是奇迹,而是吴坤修驰援景德镇,封住了太平军北上之路。而他的神来之笔,是与太平军比速度,从建德直打到江西,其间无一败绩,成为湘军中永远的传说。

现在曾国藩欲为湘军取上海膏腴之地,吴坤修当仁不让地走了出来,说:“我愿意募六千精兵,开赴上海。”

“这个……”曾国藩吞吞吐吐地说,“吴老弟,你不是在写《三耻斋初稿》吗?快点去写吧,我还等着看呢,都等不及了。”

吴坤修说:“书稿已经写完了,等一会儿我拿过来。”

“哦,这么快就写完了……”曾国藩忽然间眉头舒展,“对了,吴老弟,营里还有许多打坏了的火枪,正等你修理呢,你得抓紧点。”

“哦,军械已经全都修完了呀。”吴坤修说,“我现在是无事一身轻,马上就可以动身募兵。”

“你等等,”曾国藩止住他,“我是想……嗯……对了,现在这时候,恐怕募不到新兵,再等等吧。”

吴坤修大惑不解:“怎么就募不到呢?不会有问题的。”

“有,有问题。”曾国藩一口咬定,“吴老弟你先出去,我怎么身上又痒起来了呢……”

后世史家无不对曾国藩压制吴坤修表示愤慨,认为曾国藩做事是出于私心,而无公义。他想把往援上海的肥差留给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所以不惜露出一副小人嘴脸,刻意打压吴坤修。

但对此,曾国藩本人却有不同的见解。

《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