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诗人孟浩然

一、生平事迹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关于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据刘昫《旧唐书·孟浩然传》的记载,他曾在鹿门山隐居过,在四十岁入长安应试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襄阳度过的。但诗人并非“为隐居而隐居”,从他所写的一些诗歌来看(如“昼夜常自强,词赋颇亦工”、“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等),这一时期,诗人一方面是在为一举成名的科举考试而闭门读书,另一方面是想借隐逸田园,形成社会声誉,走“终南捷径”。所谓“终南捷径”,据《大唐新语·隐逸》载,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是因为“不迁调”,所以在他指着终南山向道士道“此中大有佳处”时,司马承祯便毫不客气地揭穿了他的虚伪性,说:“以仆观之,仕宦之捷径耳(依我看,这还是一条升官的捷径呢)!”卢藏用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在唐代,的确有一种崇尚隐居的风气,有的人为了沽名钓誉,靠“隐居”树立名望,等待朝廷去请他出来做官,这在当时被讥笑为“终南捷径”。其实,真正的“闭门”隐士,也是做不到官的。就盛唐一些诗人来看,他们在“求仕”之前,各自都有一番动作。如王维混到贵公主府里去弹琴,才做了“大乐丞”;高适是以“乞丐”为生,过了一段落魄流浪的生活,后来得到宋州刺史张九皋(张九龄之弟)的赏识,推荐于朝,有道科中第后,才做了封丘尉;岑参二十岁就到长安献书求仕。

据今人谭优学先生考证,孟浩然在四十岁以前,并非一直隐居鹿门山,而是从青年时代起,就“遍干诸侯,谋求禄仕”(《唐诗人行年考》)。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高人、隐士。

开元十六年(728)冬,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礼部试进士的考试,结果没有考取。在唐代以进士取士的制度下,一没有考中,二朝廷无人引荐,自然也没有取得官职。

诗人求官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在诗坛上却获得了盛名。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他在长安时,曾“间游秘省”,在一个“秋月新霁”的夜晚,许多名士在一起集会作诗。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使得举座赞叹,全都“搁笔不复为继”。

孟浩然在长安,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孟浩然被他的好朋友王维私自邀请到内署,两人正在高兴地谈论诗文时,忽报玄宗皇帝驾到。孟然浩来不及回避,慌忙“匿床下”(躲到王维的床底下去了)。王维不敢隐瞒,将实情报告了玄宗。玄宗一听是大诗人孟浩然,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很高兴地把他叫出来,请他作诗,浩然便念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其中有句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不料玄宗听了脸色一沉,很不高兴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孟浩然被放还了。事后,有人为孟浩然感到惋惜,说他当时怎么那样糊涂,碰上这么一个好机会,为什么不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那一首,而在皇帝面前却朗读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埋怨话。也有人责怪唐玄宗把诗歌的语言太当真了。

我们说,这首诗实在写得很好,《唐诗三百首》也选入了。不过,我们的诗人也有点天真,似乎不懂世故,他以为皇帝喜爱诗歌,于是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近作吟给他听,谁知竟弄得皇帝不痛快,不给他官做,让他回南山去了。

这个故事最初见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无官受黜”条,《新唐书·孟浩然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对于这个故事传说,我们很难确定它的真实性。如果这个故事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孟浩然一生的命运,是在一次偶然的会见中决定了的,使得他终身不仕,以布衣终老。后来孟浩然又回到家乡襄阳,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得到皇帝的任用。

浩然这次长安之行至开元十八年(730)或十九年(731)仲夏还襄阳,此后就一直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他的漫游地主要是在江南一带。

诗人求仕无望,深感自己的人格与入仕无法合拍时,便毅然放弃了这条道路。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当时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很敬重他的才华,想向朝廷推荐他,与他约定日期面谈。这次推荐,应该说是孟浩然入仕的一次好机会。可是,约会那天,正赶上一位朋友来访,孟浩然和他开怀痛饮,喝得很高兴,谈得很投机。有人提醒他说:“君与韩公有期。”孟浩然却说:“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大意说:我正在喝酒呢!行乐的时候,还能顾这些!)竟终席不赴,弄得韩朝宗很生气,独自而去,推荐做朝官之事也就作罢了。别人替他惋惜,可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后悔。此事约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正月。这不完全像王士源说的是“好乐忘名”。“好乐忘名”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诗人已看到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对封建统治者已经感到失望了。在他看来,这么一个采访使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再说,唐朝以进士取仕,自己未中进士,靠别人推荐,即使取得一官半职,也会被人嘲笑的,故而“毕饮不赴”。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贬荆州长史。孟浩然被署为“从事”。他不愿与那些尔虞我诈的官吏打交道,不到一年便罢府回家乡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昌龄贬谪岭南,过襄阳,在孟浩然这里待了一些日子,临别之际,孟浩然写有《送王昌龄之岭南》一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遇赦由岭南北返,到襄阳又拜访老朋友孟浩然。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与王昌龄尽情畅饮,“相得欢甚”,结果“食鲜疾动”,使背疽发作,逝世于冶城(今湖北武汉黄陂区东),终年五十有二。

二、创作成就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今传《孟浩然集》,存诗有二百六十三首,比天宝年间王士源编辑的《孟浩然集》四卷,增加了四十五首。

孟浩然的诗,大部分是五言短篇,七言歌行一首也没有,七言绝句只有六首。这在盛唐诗人中是少见的。

对诗歌创作,孟浩然是非常重视其思想内容的,“常自叹文不逮意”(王士源《序》)。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隐逸和漫游,很少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因而他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其隐逸情趣的反映,或抒写羁旅的愁思,思想境界不高。不过,在唐代把诗歌从初唐风行咏物、应制等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致力于田园、隐逸诗的创作,并将之与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的,当首推孟浩然。

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向来以韵致飘逸、风格恬淡见称。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浓郁的诗意,不仅描绘出农村的风光,也表现了与田家朋友的友谊。全诗语言清新淡雅,朴素自然,几乎“淡到看不见诗”。

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以清幽的境界来表现隐居的闲逸和对友人的怀念,笔法细腻,风格淡雅。尤其是其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联,晚唐诗人皮日休认为“可与古人争胜毫厘”(见《皮子文薮》卷七《郢州孟亭记》),历来传为名句。

另外,像《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等诗作,也都写得淡而有致,自然浑成。

除田园、隐逸诗外,孟浩然还有不少山水、行旅诗。这类诗,大都是他科场失意后于漫游时期所作,不免带有一种孤清的色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写诗人独客异乡、夜泊江舟的情景,在清新高远的意境里微露一股淡淡的思乡之愁和孤寂之感。明人唐汝询《唐诗解》评云:“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旷野无人,所见唯树,孤舟寂寞,近人唯月,形象清旷孤寂,情思悠远深长。”至于《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等,所表现的境界则更为凄清幽冷。

诚然,恬淡孤清是孟诗的主要特色,但有时也写得很豪壮,“冲淡之中有豪壮之气”。如脍炙人口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作于诗人应聘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情绪昂扬,因此诗的气势显得比较宏阔,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写洞庭湖的壮观,可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诗句相媲美。清人沈德潜赞许为“雄阔”。(《唐诗别裁集》)

此外,《与颜钱塘登樟楼亭望潮作》、《彭蠡湖中望庐山》等作,写得也很有气势。

总的来说,孟浩然的诗思想内容比较单薄,但艺术造诣较高,尤其是五言诗,享有“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之誉。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把孟浩然与李白、杜甫并列而三,这未免有些过高。论成就,孟浩然不及王维,可他比王维、李白、杜甫以及边塞派主要作家高适、岑参等人的年龄都大,创作活动比他们早,在盛唐诗人中可算是一个前辈。他的山水田园诗,作为王维的先导,最先以诗的竖琴,弹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因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〇下《孟浩然传》,中华书局,1995年。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二八《孟浩然传》,中华书局,1975年。

3.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一。

4.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5.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1.王士源:《孟浩然集》,《四部丛刊》本。

2.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选唐诗》十种本,1978年。

3.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4.赵桂藩:《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

5.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三)其他

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版,1980年。

4.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宋文学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