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作家辛弃疾

一、生平事迹

辛弃疾和陆游是南宋文坛“双峰并峙”的巨擘,一个以词名世,一个以诗见长,又都是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爱国者。他们的诗词创作,代表着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被金人占领的山东历城(今济南)。印记在他幼年心中的是北方沦陷区人民的灾难。他的不得已而仕金的祖父辛赞,经常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立功报国、收复失地的宏愿。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挥师南侵,济南农民耿京聚集了二十万人,起义抗击。当时辛弃疾年仅二十二岁,他也组织了两千人投奔耿京,并在军中任“掌书记”,负责起草全军的书檄文告,保管印信。金兵溃散后,他又力劝耿京投归南宋,以便联合抗金。耿京即派他为代表去建康(今南京)联系,当他完成使命北返时,听说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率领五十名骑兵闯入金兵营盘,于五万军中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飞马投奔南宋。

辛弃疾南归以后,并没有受到重视。他不是科举出身,只当了个江阴签判的小官,乾道四年(1168)又任建康府通判。在这十多年间,他曾向孝宗上《美芹十论》,又进《九议》给宰相虞允文,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和计划。由于南宋朝廷的腐朽怯懦,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

乾道八年(1172)以后,他历官滁州知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安抚使,做了不少对人民、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他在湖南创立了威震金兵的“飞虎军”,使它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国防队伍;在江西采取果断的措施,制止囤积粮食,使人民顺利地度过了严重的灾荒等。

但他积极主张抗金,遭到朝廷主和派的嫉恨。终于在淳熙八年(1181)被诬落职,这时他正当四十二岁的壮年,便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他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就是说人生要辛勤劳动,把农业放在首位,因此他以“稼”名轩,并自号“稼轩”。(《宋史·辛弃疾传》)在此后二十年闲居中,虽曾两次被起用,但都为时不久便被免职。

直到六十四岁时,他才再度被起用,出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又因不同意韩侂胄的轻率冒进而被借故撤职。公元1206年(开禧二年),韩侂胄下令伐金,遭到彻底失败。次年秋,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抑郁而死,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

二、创作成就

(一)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一生是爱国志士的一生。他作战、为官、归隐的生活经历和抗金抱负不得施展的忠愤之气,使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成为南宋爱国词派的光辉旗帜。

他的词,境界阔大,内容深广。和陆游的诗一样,今存的稼轩六百多首词中,一个最突出、最激动人心的主题,就是那贯穿始终的爱国精神。其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深切怀念北方沦陷区和热情歌颂抗金武装斗争

他于淳熙三年(1176)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在淳熙二、三年任江西提点刑狱,官署在赣州。造口是他常经之地。词中联系四十多年前金兵南侵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眼前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中原失地尚在敌手的残酷现实深表痛心。此词虽是短调小令,信息量却很大。尤其是词中那伤时忧国的悲愤之气,曾经感染了后代许多爱国志士。在为送别友人杜叔高所写的《贺新郎》中,词人更为深刻地描写了“南共北,正分裂”的局面。

青年时期即直接参加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辛弃疾,在他后来的词中还经常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情景。如他写给陈亮的“壮词”《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作者被诬后罢职家居之时的词作。词中铺写阅兵练武的场面,展示部队的军容、声威,气氛热烈,壮怀激扬,末句“可怜白发生”,又从感情的最高点一下跌落下来,写尽了英雄铭心刻骨的悲愤。作者的目的是为陈亮赋“壮词”,以达到鼓舞对方的作用,可收尾竟是如此的沉痛,梦中的豪举与醒后的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也显示了词人的内心冲突。再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等词,追忆青年时代抗金杀敌的战斗生活,实际上也是对武装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的歌颂。

2.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与抨击

北方沦陷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复。面对这种局面,辛弃疾极为愤慨,他质问南宋小朝廷“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自从南渡以来,有几个真正是治理国家的能手),指斥士大夫们空谈山河变异,落得“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水龙吟》)。在《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中,他讽刺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是“剩水残山无态度”。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他以春归与宫怨讥讽时政,宋孝宗看了这首词,很是不悦。他讽刺南宋小朝廷里的人物,很多都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贺新郎·甚矣吾哀矣》),甚至还说他们是“学人语言”、“得人怜”的“秦吉了”(一种黑色的小鸟)。又如他的《千年调》(卮酒向人时),活像一幅描尽世俗小人丑态的漫画,被他刺痛的人对他切齿痛恨。

3.仰慕历史人物,表现志业,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辛弃疾是在抗敌斗争中有惊人壮举的人物。他自述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可是,南归以后,竟备受排斥,“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这不能不使他感到苦闷与愤慨。他在著名词章《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委婉地诉说了自己的正确主张受到压制、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心情:“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种举世昏昏、无人知我的痛苦,在他的《水龙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这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任通判。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回顾南渡以来,七八年的光阴已经流逝,抗金复土的壮志未酬,不禁悲愤交集,感慨万端,因而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词从写景入手,然后融情入景,表达了作者那无人理解只能在歌伎舞女前寻求安慰的痛苦和压抑。尤其是下片连用三典,将“登临意”曲曲道出,并落到英雄襟抱,无人慰藉,与上片煞拍呼应。全词笔势浩荡,却又并非一泻无余,而是以“潜气内转”(清·谭献评《词辨》)之法委曲言志,婉转传情,风格沉郁顿挫。

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意识的词人,辛弃疾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现实生活中没有他的地位,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希望从他们那里寻求支持,与他们交流感情。他晚年在镇江知府任上写的《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就是通过对于远古治水英雄大禹的崇敬和怀念,抒发自己拯救祖国的政治抱负: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父鲧因治水无功被诛,禹承父业,“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驯服了洪水,造福于人民。词中“矻矻当年苦”之句乃是这一史事的艺术概括。词人以大禹为楷模,表达了他坚持抗战、终将有成的信念和期望。值得注意的是,以小歌词表现大题材,抒发大感慨,这是词史所少有的。此外,“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的孙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刘裕等,都是他仰慕的对象。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凝聚了词人抗战爱国的思想感情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辛词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之外,他被弹劾落职,隐居上饶、铅山时还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代人赋》等,都写得清新自然,笔调轻快,颇有田园诗的野趣和风致。现举《清平乐》一首为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中通过对农村老少两组人物的几个特写镜头的刻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农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对官场风雨的厌恶。不过,他也有一些内容消极的作品,如:“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仙歌》),“寻思人世,只合化,梦中蝶”(《兰陵王》)等,反映出他思想中的另一个方面。

(二)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的战斗传统,在艺术表现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辛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意境的博大深沉和感情奔放、气势飞舞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他的抱负和经历决定的。在他的笔下,山水、花鸟、云雨等大小景物,都有一种奔腾驰骤、生动突兀的气象。如,写山,突兀峥嵘,像“巨犀拔海而出”(《贺新郎》),或像“万马回旋”(《沁园春》);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为了创造博大深沉的意境,词人还善于用大量古人或一些典故,通过他们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忧愤。古人如前面所提到的大禹、孙权、刘裕等。《贺新郎》(绿树听鹈)熔铸了许多历史典故,并把每一个典故化作意境。如“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借荆轲壮志未酬,历史悲剧,一浇胸中块垒。清人陈廷焯称:“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白雨斋词话》卷一)这的确道出了辛弃疾在词史上的杰出地位和艺术个性特征。

其次,以豪放为主的多样化风格。辛弃疾的词,激昂排宕,大气包举,悲歌慷慨,以“豪放”为基调。但辛词的风格,不是“豪放”二字所包容得下的。如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是一首以缠绵悱恻著称的杰作,前人誉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另如《最高楼》(吾衰矣)则以幽默诙谐见长,《清平乐·村居》用素描手法勾勒农村生活,又显得质朴、清新。在辛词中,有许多是他自己注明学习其他风格的作品,其中有“效花间体”的《唐河传》,有“效白乐天体”的《玉楼春》,有“效李易安体”的《丑奴儿近》,还有自注“用天问体”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等,在艺术风格上显得丰富多彩。

此外,在语言上,他打破了历来词家的狭窄框子,扩大了文学语言运用的范围。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作词,还吸收了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言和民间口语入词。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里“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运用了杜甫《登高》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史书《三国志》中曹操的原话,一字不改地用到词中来,不仅自然妥帖,而且生动活泼。

辛词好用典,也是它的特色。辛词中有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样用典多而贴切的范例,但是也有一些咏物词,确有堆砌典故、晦涩难懂的缺点,因此被人认为是“掉书袋”。

词之外,辛弃疾还有诗文,但成就远不如他的词。

总之,辛词发展了苏轼的豪放一派,把它推向了新的阶段,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突破。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成了鼓舞南宋人民抗金复国的战斗号角,不仅召唤于当时,后来每当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就愈见其影响之大。在他的影响下,与他同时的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作也多豪迈的爱国之音,被称为“辛派词人”。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脱脱:《宋史》卷四〇一《辛弃疾传》,中华书局,1977年。

2.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唐圭璋:《辛弃疾》,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张碧波:《辛弃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5.夏承焘等:《辛弃疾》,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王延梯:《辛弃疾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作品

1.《稼轩词》十二卷,《四部备要》本。

2.《稼轩长短句》十二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朱德才:《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5.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

7.薛祥生:《稼轩词选注》,齐鲁书社,1980年。

8.邓广铭:《辛稼轩诗文钞存》,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三)其他

1.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

2.林俊荣:《稼轩词新探与选择》,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3.刘乃昌:《辛弃疾论丛》,齐鲁书社,1979年。

4.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

5.孙崇恩等:《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

《唐宋文学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