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之于书,似乎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一本书完稿之后,总有一些话要说。但每次写“后记”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谈起。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完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之后,按照本人的计划,是要再写一本教育随笔之类的书,但实际情况是又回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这大概与我年轻时的爱好与志向有关。

我喜欢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我更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三十多年来,我除了从事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外,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一直在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而于唐宋诗词用力最多,收获也最大。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广播报》、《求索》、《新闻出版交流》、《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阅读与欣赏》、《文艺学习》、《语文月刊》、《语文园地》、《中文自学指导》、《大学语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合著,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专著十余部。如果说人在年轻时尚有功利之心的话,今已花甲的我,该是心如止水而别无所求矣。说得透彻一点,我已经不需要再评什么职称了,我就想写写自己的读书所得,写写我的研究和发现。我自认为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教师教育这么多年,有不少研究成果是有价值的,我想与教师和古典文学爱好者分享。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人生为一大事来。”我来到世上,所为的大事是什么?少年时代,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我高中毕业那年便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教过几年小学和中学。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成了一名大学教师,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又来到上海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可以说,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教育这一大事。

作为一名教师,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几十年从教路,我总感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在没有任何功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么做。说真的,时下中国,最缺少的就是执著精神,或者说是缺乏一种对事物的专注之心。有人说重复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但重复的事情如果有了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实,读书治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学者的一生是攀登高峰的一生,是永无止境、终生探索的一生。中国知识分子素有“经世致用”的传统。曹操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由此看来,人越到晚年,就越是不能“虚度”。我们对年轻一代常常叮嘱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岳飞在《满江红》词中也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固然是对年轻人说的。但我不禁要问,此等警言对老年人难道不起作用吗?在我的心目中,教育是我一生的追求,治学是我一生的向往!我会为之而一直努力下去,并以此坚定我心中的信念,支撑我平凡而执著的教育人生。人生苦短,一生认认真真地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将生命、智慧和热情投注到一个目标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还要努力。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珍惜自己。”是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珍惜自己。我说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你去留恋过去,而是说在人生路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寻和品味,尤其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并懂得珍惜自己。在人的生命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不卓越,但至少要不平庸。

当然,一个人要在事业上取得一点成就,亦并非易事。这本小书的撰写,原本以为不会太费劲,但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想要做得好,都是需要下苦功的。我之所以喜欢古代作家和古典文学,是因为我愿意相信“古圣”远胜于“今贤”,他们的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岁月无情实有情,“时光老人”是最公正的。王国维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有辞,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但我认为,在中国历代文学家中,唐宋时期的作家是最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他们的作品,既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也点出时代的特征,体现了文学之美和文学之真。

在今天,对于旧时的经典作家作品,我们似乎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认识自我的东西。我认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美感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修炼。人既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正如北京万圣书园的创办人刘苏里所说:“不阅读,便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实际上,读书人与不读书人是不一样的,这从气质上便可以看出。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自然会带有一种书卷气,言谈举止间无不流露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

应当承认,人的知识多半是靠读书得来的。但我要说的是,今天我们阅读文学经典,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且要从中得到见识,能够在阅读与欣赏的同时,多几分人生启悟和人文精神的滋养。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读书是修身养性的。这就应验了我国一句著名的格言:“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但这种精神、道德层面的文化建设,是个润物细无声的慢活,不可急躁。它需要绵长的渗透、同化过程。有一句话说得很深刻,“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讲效率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很多表面上看来没有用处、没有实效的事情,其实是不可或缺的。我始终认为,阅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的。坚持阅读是对心灵的一种涵养,尤其是阅读中国古典名家名作,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人生,还能够使我们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之中留有一个思索的空间。

回顾自己的经历,可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与读书治学联系在一起的。我觉得,来上海近二十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也由于个人兴趣的转移,我的研究领域并不仅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了,但因研究古典文学而获得的学术资源和人生经验,仍是我从事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强大助力。

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拙著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要感谢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的领导和同仁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此外,在本书撰写和修改的过程中,笔者吸收了前人和近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参考了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的资料,未能一一注明,谨致谢意。笔者水平有限,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尚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潘裕民

2014年3月于上海

《唐宋文学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