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99 | 请用“心”支持香港电影

1999

请用“心”支持香港电影

语录

我们应该知道用诚意去拍的电影一定有观众愿意买票入场,所以我对香港的电影前景依然有信心,但一定要有诚意,这也是我现时对接拍电影的考虑。

——2003年

张国荣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仍在强调“用心”

张 国荣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是日本东京影评协会最佳男主角,他深刻的演技、他对电影角色的把握能力有口皆碑。

戏剧性的是,张国荣最初对拍电影却没有什么兴趣,更曾因为电影而留下心理阴影。

1977年他参加歌唱比赛、以歌星的身份踏入演艺圈,如果说唱歌是他的好爱,那么演戏,最初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对拍摄电影没有概念,兴趣也不大,但有导演来找他,便答应试试看吧。他的第一部电影《红楼春上春》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接拍的,他被欺瞒剧本,亦没有认真查问,只看到合作的女主角是当红艺人,便签订了合约。

这部电影中他虽演男主角贾宝玉,但归根结底只是一部低劣的色情片,加入剧组后被恐吓不能退约,最终只得硬着头皮完成了拍摄。这部电影对他的歌手形象颇有影响,也对他的个人发展非常不利。公司对此很是不满,家人朋友亦多责备,令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涉足电影圈,直到三年后才正式接拍了自己的第二部影片。

然而在电影圈浮浮沉沉多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爱上了电影表演,更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来。

张国荣并不靠外表吸引和取悦观众——虽然在华人演艺圈中少有人能撼动他的“美貌”——为他所看重的,始终是电影剧情、是角色性格。他对角色的演绎能力极有天赋,能从内心去感悟角色魅力并将其诠释在荧幕上,在荧幕上成就最动人、最耐人寻味的演出。

早期的张国荣作品,较多以青春偶像电影为主,其演出技巧或许更多赖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导演的指导;以王家卫导演的《阿飞正传》作分水岭,他对于角色的领悟开始内化。这以后,他接拍了大量的作品,都是从未体验过的角色人生,有京剧名旦、有旧上海的拆白党、有革命党人、有落魄的单身父亲、有变态杀手、有走入魔障的心理医生……为了演绎这些角色,他或提前学习了解相关生活,或翻阅大量资料,或与业内人士交流经验,或从他人演绎中汲取技巧,他会对角色投入大量的准备功夫和时间,内化成自己的感悟,赋予其最深刻灿烂的生命力。

甚至有很多导演,都仰赖于张国荣的这种天赋和能力。香港导演如果需要寻求改变,或者尝试某种新的影片类型,常常首先想到的都是张国荣。

徐克在拍完《东方不败》后,期望给自己的导演风格来个新的转变,想拍摄一些对他来说充满实验性的电影,他想到了张国荣。此时张国荣已不再是《英雄本色》中那个内心充满挣扎,喜怒形于色的激情少年,但是他的表演能力更充满了万般可能。徐克在《金玉满堂》及《大三元》都得到张国荣的演出,张国荣用他独有的气质和出众的演技成就了吊儿郎当的黑帮厨师和万人迷神父,他令导演放心。

《大三元》与《金玉满堂》剧照

亦有很多角色,比如《胭脂扣》的十二少,《霸王别姬》的程蝶衣,《阿飞正传》的旭仔等等,导演和编剧都一直认定,只有张国荣才能演。

文化评论家林沛理说:张国荣是香港影坛上罕有的演员作者。

导演吴宇森说:张国荣演出自然,演出内心。

导演高志森说:张国荣很会演戏,而且是“From Heart”的。

张国荣自己也解释过自己是如何诠释一个角色,他说:“我不是要表演得像一个明星,我的表演要形神兼备,一个好的演员会让观众有美的感觉,炫丽的服装和外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角色并且从内心表达出来。”

合作多次的老朋友曾志伟后来这样评价回忆:张国荣演过那么多不同类型的角色,却每一个都演得那么好。以前我们拿到剧本讨论主演,这个谁最适合?张国荣。那个呢?张国荣。不仅因为他的演技好“弹性”大,还有对他的信任——只要他来演就没问题了,因为他会很认真地完成。

张国荣踏入演艺圈时还是个半工半读的学生,演艺事业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的一份。出师不利并没有影响张国荣对事业的认同与执着追求,随着他的演技提高,随着他的阅历成熟,随着他有机会与越来越多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合作,随着他凭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演出了大量精彩的电影之后,他有了一份“电影人”的自觉。

他视为恩师的导演吴宇森曾感叹,在国外,电影与其他艺术、工业或者商业都被平等看待,都是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但在香港,电影只被视作消闲品,不被人尊重。“当然要人尊重你,首先你自己要尊重自己。”这一想法显然是对张国荣有影响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种种原因,香港电影已经走向了衰落。盗版横行固然是重要因素,往往电影才刚上映,盗版碟已经出街,香港甚至因此取消了数十年的“午夜场”试映制度。

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张国荣在1999年出席香港大学的讲座,谈及目前观众喜欢看西方电影,而不愿意捧场港片,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入困境,他将矛头直指向香港一部分不负责任的电影人。

某些电影人只不过将电影视为赚钱的工具,并不用心制作,因而种下祸根。香港电影人惯于追名逐利,一旦出现一部大卖的电影类型,立刻一窝蜂拍出几十上百部类似的影片,比如警匪片、黑帮片、僵尸片、无厘头喜剧片、女鬼片……直拍到票房颗粒无收才肯罢休。

1999年张国荣与林青霞出席香港大学讲座“不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不景气,香港电影界之所以低迷,是因为前一阶段的粗制滥造。误以为反正有的是观众,大量制造质量低劣的作品,造成观众远离电影。电影业成为不能盈利的产业,投资商也不再投资电影。没有资金,也就无法创作好作品,这样便开始了恶性循环。”

张国荣所指,并非是不应该赚钱,而需要问心无愧。以他本人为例,他出演过众多精彩的艺术片,但是他亦不会拒绝商业电影,电影是否卖座,也是评价一个演员、一部电影是否被大众接受认可的重要指标。当回答同学提出的“什么类型的港产片可再剌激市场吸引到观众入场看戏”时,他说:只要是有“心”的电影便可。如果你想拍六十年代的电影,就要认认真真收集资料、布景、选角;如果想拍警匪片,就要认真去定义片中的“警”与“匪”,总之只要是用“心”,什么类型的电影都可以。

张国荣在参与演出时,总是交出一颗真心;而电影制作是否用“心”,也同样是他接拍电影的重要前提。

96年他接拍了一部色情片《色情男女》,引起传媒关注。大家都知道他的第一部电影因上当受骗被迫演出了色情片(当时香港未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尚无三级片的说法),这是他的阴影亦是耻辱,问他为何又会接拍三级片?他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有Heart(心)的作品。”于是影迷们有幸看到了一出描绘人生百态、有无奈亦有激情的清新励志三级片。

《色情男女》剧照

何止是电影行业,恐怕各行各业里,如他这样看重“心”的工作者也不多。不仅是自己用心做好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如此热爱这个行业,一心一意为电影事业奔波劳碌,努力为自己所在的香港电影拍摄事业推波助澜添砖加瓦。

1998年,香港电影界进入极端低潮,许多电影人甚至没有工作可做,只能转行。香港二十多位导演在导演会的推动下,组织起“创意联盟”,希望找香港令人景仰的导演,如许鞍华、张婉婷、王家卫、关锦鹏等拍摄一些有诚意的电影,也希望邀请一些出名出色的演员来参与拍摄。“创意联盟”运动还提出了新的运作模式,希望参与的导演和演员尽量不收或少收片酬,压低制作成本,待电影获得票房收入后,再进行分红。

导演张之亮是加入“创意联盟”的导演之一。他以查理·卓别林的电影《The Kid》(苦儿流浪记)为蓝本,积极构思了一个温馨的电影剧本《流星语》。《流星语》讲述一个破产的基金经济李兆荣,在游艇上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明仔,两人相依为命;但4年后明仔的亲生母亲出现,为了孩子的幸福,他们必须作出选择……张之亮希望借这个温馨的故事给低谷时期的香港带去暖意。但是谁来出演一个落魄的邋邋遢遢的单身父亲?谁愿意主动降低自己的片酬来支持香港电影发展、来支持“创意联盟”?此时张之亮其实心里并没有底,对“创意联盟”的做法也心存疑虑,他怕有人说他们这群没钱可赚的电影人用这个借口故意压低知名演员的片酬。

将香港男演员在心中一个个翻过,亦找过个别演员,都被婉言推辞。最终另一位导演尔冬升建议,不如找张国荣试试!尔冬升,就是那部“有Heart的电影”《色情男女》的导演。他找张国荣演出三级片的时候亦十分犹豫,但是张国荣对电影的重视和诚意,令他非常感动,更令他对张国荣刮目相看。

张之亮没有与张国荣合作过。“是否找张国荣呢?”他挣扎很久,但亦明白必须有一个知名的演员来完成这出电影不可,否则这类题材的电影并不被市场看好,最终鼓起勇气与张国荣沟通。已经吃过几次闭门羹的导演刚说明了“创意联盟”的背景,介绍了剧情,张国荣就已经答应。

《流星语》拍摄现场

张国荣后来向媒体解释:

“我自己也是半个电影人,我的成就有一半是电影给我的,我觉得做人要饮水思源。他们在找我出演时非常紧张,付不起片酬,还是一个有孩子的角色,大家担心我会不会拒绝。我当场表态,钱一分也不要,一起来拍部好电影吧!”

“接此片的另一个理由是,我对作品本身所发出的‘正能量’产生共鸣。这样正面题材的电影,在香港已好久不见,所以想参加演出。”

因为签合约必须要有金额,于是导演与之商定,象征性地支付1元港币。他作为出品人之一,参与影片的票房分红。

只用1元港币接拍电影,张国荣本人付出的却远比其他电影更多。为了全力支持这部诚意之作,他主动提供其他的演员名单,琦琦、吴家丽、狄龙……都是他的好友,他们或多或少因为听说有张国荣的免费加盟,亦只用象征性的片酬来参演。这部电影还有一个4岁的孩子饰演他的儿子,为了与孩子培养感情,他每天下午的通告,却都是一大早就来到片场与孩子玩耍。剧组资金不够,但凡需要用到特殊场地、汽车、道具等,张国荣都动用自己的人脉去联系,以期得到最优的价格。原本张之亮想买一首儿童歌曲的版权,因为价格谈不拢没能实现,张国荣又亲自给电影写了一首《小明星》……《流星语》电影截图不是不感慨的,一边是这位香港数一数二的电影明星所展现的对电影行业的热爱与实际支持,另一边,却又是现实中难以改变的唯利是图的演艺圈内现状。

不知道是导演们诚意不够,还是找不到其他演员愿意降低片酬甚至不收片酬拍电影,《流星语》最后成为“创意联盟”所最终实现的唯一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宣传中,很少提到张国荣并没有收取片酬,他不想因此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感觉,也不想因为自己是“义拍”而“胁迫”观众入场。在整体低迷的环境中,文艺片《流星语》票房收入并不高。直到2006年马来西亚电视版权卖了第二次之后才终于有了盈余。

“总算是对张国荣有了交代。”张之亮感叹。

2001年,他应香港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拍摄一支“支持香港电影”的公益宣传广告。广告里他西装款款,笑容真诚:“一部成功的香港电影,你与我都分享到光荣。请支持香港电影拍摄工作。”

注:张国荣参演的所有电影,请查阅:附录07 张国荣参演电影年表及所获电影奖项本篇提到和使用的部分资料✔ 《张国荣 美丽的现实主义者的挑战》,《魅力无限亚洲明星专访》超级巨星张国荣篇,16-26页,日本主妇之友社2000年4月出版。

✔ 《张国荣生前最后专访:用诚意拍电影》,南方都市报,2003年4月3日。

✔ 《张国荣与青林青霞于香港大学专题讲座纪实——东邪西毒》,1999年3月,摘自“张国荣网络世界”网站:www.lesliecheung.cc。

✔ 《张国荣的生与死》,林沛理,《影像的逻辑与思维》,香港次文化堂出版,2004年12月。

✔《张国荣影像中的真与诚》,2006年4月2日第七次“张国荣艺术研讨会”上,香港导演张之亮的发言。

《这么远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