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亲密困境:你是否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回一次家受到一万点伤害?

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立场当中。

饭桌上,奶奶问:“你在北京一个月挣多少?两万?什么工作能挣两万?”

大伯打个酒嗝:“两万?北京现在房价都六万了!两万在北京,不吃不喝,多少年买得起一套房子?我早跟你爸妈说,让你考公务员。公务员工资是不高,可单位管分房子啊!你看我们院里那谁的女儿,人家在××部……”

你埋头默默扒饭。

妈妈说:“是呢,还不像你累死累活的,每晚熬到12点。”

姑姑说:“熬夜对身体不好,年轻时不觉得,老了以后就知道了。”

姑父剔着牙:“还是小城市好,生活节奏慢。”

姑姑说:“也没有雾霾。对了,你每天出门有没有戴口罩?”

……

你压住了心里的烦躁,打开手机,反反复复对着微信狂刷。这时你忽然无比想念北京的小伙伴们——来人啊,现在让我加个班也好啊!

亲戚们还想再聊下去,但是总会有一两个识趣的察觉到气氛不对,于是慢慢转移了话题。他们不知道又是哪句话触动了你“敏感”的神经。

背着你的时候,他们悄悄感叹:“唉,北京……生存压力太大了。”

“本来挺开朗的一个孩子,现在都这样了。”

你带孩子去拜年。主人逗孩子:“留在我家不走了,好不好?”“你爸爸妈妈已经商量好了,要把你送给我们。”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大家都笑了。

你肯定愤怒,但是就算真的表现出愤怒来,板起脸把话说清楚,主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会想:“啧……这个人怎么开不起玩笑?”

是吧?你咬牙切齿:“这不是玩笑!”

“好好好,对不起,叔叔错了,以后不说了……”

所以才说你“开不起玩笑”啊。主人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父母跟女儿进行了第一千零一次严肃会谈。

“我再跟你们说一遍,找对象这事不是我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我是想找,也要能遇上合适的人啊!遇不上,我也没办法,你们光逼我有什么用!”

“你少说这些漂亮话。你嘴上说想找,心里根本就是不想找。”母亲说。

“你怎么就不信呢,我真的想找!”

“你要真的想找,你就主动出门去认识更多的人了!你每天一下班就回家,吃个饭都恨不得叫外卖,就这样再过十年也遇不上合适的人吧!”母亲气得眼泪都要下来了,“明明就是自己态度不端正,总是找外界的原因!”

女儿也气得不行:“我说的话,你到底听到没有……”

“我听到了。你自己也算算,这两年给你介绍过多少个?每个都是刚见一面就说不行!一个不行也就算了,难道个个都不行吗?赵阿姨介绍那男孩多好!先处几天试试总可以吧?结果连理由都不给就拒绝了。你说这是不是态度问题?”

“我给了理由啊:我没感觉。您听懂没?我,没,感,觉。”

女儿气冲冲地回到自己房间,把门锁上。

母亲气得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没感觉?”她转过头,寻求老伴的支援,“你说,这不是找借口是什么?她倒是去找一个有感觉的啊。感觉也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啊,哪有一见面就有感觉的?就她这种态度,还不能说?”

女儿在房间里给闺蜜打电话,带着哭腔:“……她的意思就是,问题都出在我身上,是我不肯将就、不肯凑合。把女儿嫁出去怎么就那么重要呢?难道为了让他们满意,我就活该去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过一辈子吗?”

从前,上别人家拜年,吃顿饭就是很好的招待。瓜子、花生、糖果一把一把地往孩子手里塞,这就是无上的热情。现在,吃东西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发红包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但你还得打起精神,假装一切还很让人兴奋的样子,让孩子配合着作个揖,“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再从远房亲戚手里接过那个薄薄的红包。

然而亲戚举起了手:“不行,你要先让伯伯抱一下!”孩子勉强让他抱了,他又凑上来胡子拉碴的嘴,“伯伯亲一下,亲一下就把红包给你。”

你简直搞不懂他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不就是几张人民币吗,怎么还当个宝贝似的,还要吊个胃口!这是在买优越感吗?赶紧给了不就完了吗?

孩子不干,挣脱掉亲戚跑回来,红包不要了。

“妈妈说,不能随便让别人亲!”

大家都在笑,笑声里有一点儿尴尬。你知道,这时候该你说句话了:“哎!你这孩子真是的,伯伯不是外人嘛,伯伯给你红包呀。”哪怕假装这么说一下孩子,大家都下得来台。但你就是不吭声,孩子没做错,干吗说他!

亲戚只好讪讪地笑着,把红包递过来:“哈哈,这孩子怕生……”

你可以猜到他心里在想什么。他想的是:“小孩子没礼貌,大人也没礼貌。在大城市里待过几年,就看不上我们这些穷亲戚了吗?”而且你知道,这种印象不止他一个人有,还有很多看到这一幕的人都在心里暗暗摇头。

你说:“这些养生的节目都是骗人的。”

一家人都没有理你,仍然盯着电视。父亲说:“你又不学医,你怎么知道?”

你掏出手机:“不信啊?我转一篇文章给你们看。”

你往群里扔了一篇文章,没人反应。气氛明显冷了一些。过了一会儿,母亲说:“你看不惯我们,我们也看不惯你每天吃那么多垃圾食品。”

这下大家开始说话了:“唉,垃圾食品还是少吃一点儿好。”

“转基因……”

“每天喝那么多可乐,碳酸饮料对身体也不好。”

“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不健康。”

你发现问题在哪儿了:不是养不养生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就不待见你。

妈妈说:“来,我们跟你好好谈一下。”

你心想:妈呀,又来了。

“我知道,我说这些话你不爱听,但我们也是为了你好。你一个人在外面,为人处世要特别小心。有时候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得罪的。”

你心想:你们得罪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得罪的……

“你现在有本事了,可以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但你单位的领导、你的同事,你不能不放在眼里。不要任性,不要耍脾气。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关系很重要。”

你心说:谁说我搞不好关系?我只是跟你们的关系搞不好。

“长辈毕竟是长辈,人家说的话你不爱听,也得听着。你脸上那一副爱搭不理的表情,让人家下不来台,归根到底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你不耐烦地“嗯嗯”了两声。

“你看,就是这副态度。你以为就你自己有想法,别人都不如你。你啊,就是读书太多,太自以为是了。你就不能虚心一点儿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你说:“知道了,别说了。”

父母叹了口气:“你怎么就那么自以为是呢?”

你叹了口气:“你们怎么就那么自以为是呢?”

我们纷纷去网上吐槽。

《春节自救指南》《如何对付亲戚家的熊孩子》《父母逼婚怎么办》《如何巧妙应对亲戚的刁难》……有人想办法,有人嘲笑,有人感叹,有人怒斥。看到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忍不住转发和点赞——“没错没错,我家也是这样”。

我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不是我们的错。

回一趟家,受了一万点伤害。我们都是受害者。

但其实,亲戚们只是没有网上的话语权而已。

这不妨碍他们也有一个暗中的舆论阵地,他们也认定自己是受害者,在受尽嘲弄之后,相互唏嘘,转发,点赞:《现在的年轻人真是问一句就不得了》《情商是个好东西,真希望我侄子也有》《你读了这么多书,却还是听不懂一句好赖话》《致大城市回来的年轻人:我为什么要照顾你的玻璃心》……

你觉得错在他们。他们也可以觉得错在你。

不断地切换立场,同一件事情,你这么看,他们那么看。你的想法也对,他们的想法也情有可原。没有人真的十恶不赦,所以你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

你生气吗?还是无奈?还是有一点儿自责?或是委屈?

你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感受说不清。

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立场当中。我们在大城市里过得不容易,他们在老家也很迷惘。我们看他们这些年来没一点儿进步,他们看我们也越来越喜怒无常。大家看似在一个屋檐下说说笑笑,却各自有各自的委屈。常有人说“憋出内伤”,意思是,明知道他们不是坏人,却被他们伤到不行。而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我们也伤害了他们,但这不是我们的本意。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对错判断、谁是谁非就可以解决的。有人说,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来自原生家庭,那边又有人在呼唤“爱”与“和解”,那么,究竟谁要为这一切负责呢?没有人说得清。

而沟通,真正的沟通,往往还未发生,就淹没于我们的欲言又止之中。

要看清事物的本相,从来都不容易。

要想过得轻松一点儿,只能选择一部分真相,比如把问题推到“他们”身上。

他们思想太陈旧;他们很愚昧;他们没有边界;他们不懂得尊重;他们三观不正……只要他们纠正了思想,认同我们了,问题就解决了。

这些想法也没有错。

或者,选择另一部分真相,问题全都出在“我们”身上:我们太较真,我们没有容人之量,我们不懂沟通技巧。或者干脆想,我们过年干吗非要回家呢?回家尽个礼数就好,干吗非要搭理他们呢……这些想法也没有错。

虽然我们有时也知道,故事,往往不像讲出来的那么结论清楚、黑白分明。

但你是否做好准备,去接受一个更大的故事呢?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