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维谷的困局

女性需要展现自信与行动力才能够有所成就,但是如果她们真的这么做,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要理解这个进退两难的局面,首先来看看两种不同的刻板印象。一种叫作描述性刻板印象,它指的是“一个人很可能会干什么”。另外一个叫作规范性刻板印象,即“一个人应该干什么”。女性尤其容易受到后一种刻板印象的束缚。在这种预期中,女性应该温柔、恭顺,不应该气势逼人,不应该要求得到更高工资。这种想法也体现在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在2014年葛丽丝·霍普女性计算机科学庆典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当时说道:“其实不是要求涨薪的问题,而是说你要认可公司体制,相信体制会给予你合适的薪酬。可能这就是不提出要求的女性所拥有的‘超能力’。因果轮回,善有善报。”事后纳德拉很快发表了道歉声明:“如果你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涨薪,就开口提出来。”但是,他最开始的言论立场已经很明显:女性不应该开口。

规范性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困境束缚了女性,使得她们无法有力竞争。

这个协商行为就是很好的例子。上文提到,在获得工作机会之后,女性很少会主动要求提高薪酬水平。哈佛大学的汉娜·雷利·鲍尔斯发现,女性在这方面保持谨慎是有原因的。她进行了多项研究,探讨当男性和女性表现强势会有何结果。即使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完全一致,女性也会因为拒绝最初的提议、提出更高要求而付出代价。

学术界的一名女性就遇到了这个问题。2014年3月,一名女教授获得了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拿撒勒学院终身聘书。和其他学者一样,她写了一封邮件,就新职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邮件中,她礼貌地回复道:“如你所知,我十分高兴能有机会到拿撒勒学院工作。如果贵校能够为我提供以下条件,或许更有利于我尽快做出决定。”在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之后,信末她写道:“我理解也许有一些条件不太容易实现。期待进一步沟通。”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拿撒勒学院并没有再就她的提议进行下一步协商。学校直接撤销了聘用邀请:“谢谢你的来信。遴选委员会就你的要求进行了讨论,另外院长与学术副校长也进行了复审。学校认为这些要求可能意味着你的意愿并不是在本校这类学院教学……因此,学校最终决定撤回聘用邀请。”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在一篇文章标题中简洁地概括了这个故事的精髓:“女性协商:一问何妨?一问有妨。”

这位教授对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有自信,也并不掩饰这种自信,所以她提出了自己看来应得的待遇。然而,她因此彻底失去了这个工作机会。

试想如下情形。你正在旁观一场面试。面试官问道:“你在高压环境下表现如何?”面试者回答:“在高压环境下,我的表现往往很出色。例如,在高中时期,我是校报编辑,每周我要负责一篇专栏文章,压力很大……但是每次我都完成得很好——有时文章特别出彩,我自己也很惊喜。我的老师也注意到了,而且对我的工作很赞赏。”

当看到这样的互动时,你会给面试者什么回应?研究发现,人们的反应取决于这位面试者的性别。罗格斯大学的劳里·拉德曼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她让性别不同的面试申请者陈述与上述完全相同的言辞。她发现,当一位男性面试者做出这样的回答时,他被视为能力强、有自信的候选人,旁观的实验参与者表示愿意雇用他。但是如果是女性面试者做出同样的回答,她会被视为不受人喜爱、不合适这项工作。

这个实验凸显了女性所面临的双重标准。明明是同样的行为,却得到了不同的理解:男性是自信满满,女性却是骄傲自大;男性是领导有方,女性却是颐指气使;男性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女性却是固执己见、强人所难。在《纽约客》杂志的一幅漫画中,一位女王向一位国王抱怨道:“为什么女人下令杀头就被当作是毒妇?”

这种双重标准并不只存在于职场。美国政坛最高调的夫妻档比尔·克林顿与希拉里·克林顿也深受其影响。1992年,比尔·克林顿蓄势待发准备竞选美国总统,他妻子成功的事业似乎成为一个问题。克林顿1992年总统竞选战略备忘录中解释道:“选民们由衷钦佩希拉里·克林顿的智慧与韧劲,但是一想到她是女人,心里总觉得膈应。希拉里应该表现出柔软的一面——幽默一点儿,随和一点儿。”简而言之,“在选民看来,比尔·克林顿娴熟圆滑的特质如果出现在希拉里身上就是无情冷漠”。比尔因为强势与韧劲受到赞许,希拉里却因为同样的表现让人反感。

不仅是男性歧视强势的女性,女性也如此。在汉娜·雷利·鲍尔斯的实验中,女性在协商中提出更高要求时,也会遭到同性的排斥,其程度不亚于男性。在劳里·拉德曼的实验中,女性和男性一样,都不愿意招聘强势自信的女性。女性会以同样的双重标准对待同性。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莫过于蜂后。

《怪诞关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