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幸亏有苦累,才能知幸福

一旦明白活着只不过是不断地从一种苦转变到另一种苦,并做到与“苦”和平共处,那么忧郁、悲伤就会消失,心情就会变得平静、安宁。

想要变得幸福,重要的是消除苦

如何做才能变得幸福呢?

佛教认为,要想变得幸福,重要的是消除苦。

对此有详细讲解的是,佛陀在初******时所讲的“四圣谛”——四个神圣的真理。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四圣谛”。

“四圣谛”的关键词是“苦”。第一条是“苦”,第二条是“苦的原因”,第三条是“苦的消灭”,第四条是“消灭苦的方法”。虽然只有四条,但这四条神圣真理中都含有苦,所以就有人误认为佛陀的话很消极。

我一直都在强调“苦”,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仔细想想,尽管所有的教义中都含有“苦”,但能说这是消极的吗?

真理有四条,对吧?由于第一条和第二条讲的是“苦”,姑且看作是消极吧。但后面的两条呢?第三条和第四条讲的是“消灭苦”“没有苦的状态”,这就不能说是消极了吧。相反,很积极,不是吗?那么,一半消极加上一半积极变成了什么呢?

佛教是先准确地发现苦,然后战胜苦,并且以到达没有苦的境界为目标。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人们期望获得的教导。没有苦的状态,实际上远远超越了“消极”“积极”等概念,所以,佛教教义不是这些词能判断得了的。

第一真理:苦

下面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首先是第一条真理“苦”。总而言之就是说,活着是苦。

对此有人误解,有人不解,其实这没有那么不可思议。

如果活着轻松又幸福的话,就没有必要妄想“永恒幸福的天堂”,对吧?但大家都在妄想天堂,就是因为知道活着很苦。

说佛教消极的人们,却毫不掩饰地说“去永恒的天堂吧”,或反过来说“你们会堕入永恒的地狱”。可是,这些话积极吗?

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活着不苦,就不需要永恒的天堂。

所以,不管怎么说都矛盾。在佛教看来,最好少说这种不合道理的话。

佛陀说:“生、老、病、死,期望没有如愿以偿等都是苦。”这很好理解吧。

确实,有人会说“变老是幸福的事”“生病是幸福的事”“没有比和亲人分离更幸福的事了”“没有比失望更幸福的事了”吗?这些当然都是“苦”。

与亲人、爱人分离一定会悲伤,变老也一定是苦的。

所以,在我看来,佛陀说的是真话,有什么不好呢?难道有什么幸福的老法?或者有人认为老才是幸福?老了身体就会逐渐变得没力气,这一点不是什么让人高兴的事吧。年轻时上楼梯飞快的人,老了之后,同样的楼梯,只是抬头望一下都觉得生气,因为就像是在看富士山。这不是幸福。我想,这样考虑的话,大家就应该能理解这个简单的道理了。

这其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生是苦”这句话。这句虽然是简单的道理,但要解释得让人信服会比较难。所以,我们按顺序来看。

人在获得某个新东西时都会很高兴。考上了大学,求职被内定提前录取了,买了新车,孩子出生……当这一切发生时,人们肯定都变得很高兴。但这些快乐都是瞬间的。考上大学的人,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不得不住在便宜的宿舍里吃着难吃的食物,还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直到毕业;求职被提前录取的人,他的自由在进入公司的那一刻就结束了。在退休前,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必须辛苦地工作;买了新车后,要继续支付贷款、汽车保险、停车费,以至于忙得连开车兜风的闲暇都没有;孩子出生了,接下来的责任也很重大,不知道能不能将他养育好,而且孩子还会生病,操心的事比任何事都多。

所以,某个新事物诞生了,即便是喜事,也和被宣告患了癌症差不多。

“祝你新婚快乐!”结婚真的快乐吗?从此你将不得不永远过着繁琐的生活,直到死为止。这是非常简单的“生”之苦。

人们在庆祝孩子出生时都很高兴,但对出生的孩子来说,这并不值得庆祝,而是非常糟糕。每一个人都是出生、变老、生病,然后死亡……这个过程很艰难。人一旦死去,就以为一个程序结束了,不料下一秒在其他地方又有新生命诞生了。然后不得不再次执行出生、变老、生病、绝望等程序。到达解脱之前,这个程序会无限地重复。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出生后,就只能顺应这个地方的程序生活。出生在动物的世界,就作为动物结束生。如果堕入饿鬼道,就只能作为饿鬼结束生。死亡的瞬间决定了下一次的生。

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因为犯了某种罪而必须服刑,刑期结束他一走出监狱门,就因为其他罪行被带到别的监狱。进入新的监狱,绝对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同样,在出生的那一刻,今后漫长的苦的程序就已经被制定了。所以,生之苦远远超过了老和病。更糟糕的是,作为苦,它是人们感觉不到的。生之苦,虽然没有表现出症状,但和晚期癌症没什么不同。

生命不息,痛苦不止

从来没有一瞬间停止过变化的现象就是“活着”。如果不能维持这一点就无法活下去。

所以,我反倒很想听听,佛陀说“生老病死是苦”,这是真理,还是谎言?无论怎么看,这都是真理,是事实。

如果是事实,就不能用消极、积极来判断。

而且,不管对接收的一方来说是消极或积极,只要是事实,就应该如实相告。

举个例子,假设医生用x光检查病人身体时发现了肿瘤,再从肿瘤上取下一块组织检查后发现是癌,于是医生会把情况告诉本人或家属。

此时,这个医生是在说消极的话吗?他只不过在说事实。

假如医生心想不可以说消极的话,于是就说“没关系,虽然发现了肿瘤,但没必要担心,因为只有5公分左右。你还可以活半年的时间,这是好消息”,这才奇怪吧。

因为生命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流逝,所以,生命的苦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明明已经多到让人厌倦了却还不够,还得继续承受苦。而且,无论怎么努力,谁都必须迎接死亡的到来。

因此,总的来看,人生其实是一场虚幻。无论怎么拼命努力,结局都是死亡。

我现在说的这些话只是简单的事实,并不是什么消极或积极的话。

这个四圣谛中所说的“苦”,在巴利语中用“dukkha”表示,这不是我们在俗世体会的“苦恼”“痛苦”等这么简单的意思,而是“虚幻、无法满足、不完美”的意思。

大家对人生总是无法满足

事实上,人生是无法满足的、不完美的,不是吗?大家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满足吗?不可能吧。无论做什么,大家都会感觉还差点什么或还需要点什么,总是不能满足,这也是导致心累的原因之一。

世人总是用观念看待世界,比如未来的乌托邦等观念,但这些东西都不成立。

佛陀不同,他是客观地看待具体的事实。他既客观地看待人类为了活下去而作出的非同寻常的抗争,同时,也如实地看待无论怎么抗争,每个人都不得不迎接死亡的事实,并给出了回答。

这是佛陀的世界,这里没有观念。

第二真理:苦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第二真理——苦的原因。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活着是苦”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人类断然不会认可这一点,他们会想“这不可能”。

由于人们认为活着不可能是苦,于是为了确保生,就拼命地努力。尽管实际上不管怎么做都没有用,但仍然不放弃。建立家庭、工作、做饭……尝试了各种努力。但是,再怎么做内心都不能满足,却还是不停止。

佛陀给这种“对生的执着”取名为“渴爱”。意思就是执着于生,犹如渴了想喝水。

还有,耽于享乐却不满足。虽然拼命努力来确保生,却无法满足。而这些是怎么做都没有尽头的,必须每分每秒都不停地努力。这也是“渴爱”。

再者,为了守护生,就会想破坏违背生命的东西,比如敌人、竞争对手等,甚至是世界。但还是不能满足,而且也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状态也是“渴爱”。这些都是造成心累的原因。

佛陀将“渴爱”分为以上三种。生命中有渴爱,这也是具体的事实。

像这样如实地讲述事实不是消极,而且知道并承认事实,才能研究出解决对策。比如,生病就是这样,只有注意到自己生病的人才会努力治疗。

因此,佛陀才毫不掩饰地说“生命中存在大问题”。假如他说“生命中没有任何问题”,那就危险了。

从其他角度来观察“苦”

关于“苦”,我们试着再思考得更详细一些。要了解“苦”,就必须从其他角度来观察。

我们所知道的生命,是由心和身体两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都在不断地变化。心不会停止变化,身体也不会停止变化。

我们可以将这个变化看作是“活动”。如果觉得“活动”这个词不够明白,也可以用“变化”这个词。

那么,首先进入身体的话题吧,这是非常重要的哲学。为什么身体在不停地活动呢?所有的生命,无论是老鼠,还是人类,身体一直都在活动,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假如强行停止生命的活动会很痛苦,再继续停止的话,就会死亡。

有一个可以确认这一点的非常简单的实验。我们只要是活着就会一直呼吸,是吧?甚至当我们还是母亲子宫里的一个细胞时,也在呼吸。所以,呼吸不会停止。如果尝试一下停止呼吸一小时,会有什么结果?

可以停止呼吸一小时的人绝对不可能有,一定会死掉。厉害的人最多也就坚持两分钟左右,而且这两分钟肯定会感觉非常痛苦。

就像这样,因为肉体非常痛苦,为了设法减轻痛苦所以才活动。肺在不停地吸气呼气,甚至连每一个细胞都在不停地活动。

痛苦是因为我们有“心”

接下来我们换到心的话题。

我刚才说过身体有痛苦,那么感觉到痛苦的是什么呢?是心。能够称为心的东西,其实是肉体中存在的感觉。比如,桌子没有感觉,所以也没有心。作为人的我有感觉,所以有心。

而且,这些感觉都是苦。所以,归根结底,心也是苦。为什么我们可以呼吸呢?是因为我们有感觉。如果一直吸气,就会感觉痛苦得快要死了。反之,呼气也是一样。如果一直坐着就会很痛苦,而站起来的一刹那虽然很舒服,但之后又会变得痛苦。比如,痒也很痛苦,对吧?挠一挠会很舒服,但如果一直挠下去会怎样呢?同样很痛苦吧。也就是说,感觉本身是苦。

所以,身体的活动由延绵不断的苦构成。一种苦变得严重后就会向其他感觉转变。因为吸气痛苦所以呼气,因为呼气痛苦所以吸气。肚子饿很痛苦所以吃饭,肚子撑很痛苦所以停止吃去做其他的。坐着很痛苦所以去散步,一直散步很痛苦所以停下来坐一坐。

就像这样,所有的感觉都是苦。只有当难以忍受的苦向其他的苦转变时,那短暂的一瞬间,我们才会感觉舒服。比如,走累了脚很疼时,躺下来休息疼痛消失了,就会感觉很舒服,对吧?但是,如果躺久了,躺着也变成了痛苦。

如果没有这种难以忍受的苦,会怎样呢?乍一看似乎很好。但如果完全没有苦的话,人生就会变得非常无聊。

而且,无知就会开始发挥作用。相反,痛苦产生时会愤怒,这个痛苦向其他苦转变时会快乐。所以这个时候欲望就出现了。

苦中能找到乐吗?

制造出生命的是“苦”,所以,虽然生命这个东西存在,但却是“苦”。尽管所有生命都像是头发着了火似的寻找活着的“乐”,但早晚会明白,找到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仔细想想,我们难道不是一直在寻找乐趣吗?享受美食、看电影、听歌、散步、开车兜风,全都是为了寻找乐。但是,活着本身是苦,无论怎么找都找不到。

而且,这种探求的结果怎么样呢?反倒让忧郁、悲伤、失落、失望、不满、不安、战争、厮杀、憎恨、恐惧等变得更严重了。只要看看这个世界就知道,世上有的不都是忧郁、悲伤、战争、憎恨、厮杀这些东西吗?另外还有失望、不安、恐惧等。所有人都在为此烦恼,为此心累。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试图在“苦”中寻找“乐”。“苦”中有的只是“苦”,无论怎么寻找“乐”都不可能有。

真正地了解苦,才能找到平静

也许有些人会对“存在本身是苦”这句话不解,但如果能以这种超脱的立场看待人生是好事。假如明白了“活着只不过是不断地从这种苦转变到另一种苦,没什么大不了的”,忧郁、悲伤就会消失,心情就会变得平静。

要和“苦”相处下去,只有这一种可以带来平静的伟大的方法,而不是如果能去全世界旅行就可以快乐,如果每个星期天去兜风就能快乐……这些都是苦。结婚就能变得快乐或单身就能快乐,也都不是让心平静的方法。所以,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乐是错误的寻求,是无知的人才做的事。智者不会在生活中享乐,而是认为“因为活着是苦,所以要从苦中逃离”。

这在经典中也有记述,这才是正确的寻求。“总而言之存在是苦”的立场才是超脱的立场。有人以为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给予我们无上幸福的东西,但这不可能,只是他们的臆想。

明白了“活着本身是苦”的人,不仅没有了忧郁、悲伤、失落、失望,反而会变得轻松,还会露出微笑。只有理解了“活着是苦,除了苦之外什么都没有”,才能露出微笑。

而且通常来说,不可能理解了某个东西,之后又变得不理解的情况。一旦理解了“活着是苦”,之后就不可能忘记或变得不理解,对吧?所以,理解了苦的人,他们的微笑和喜悦永远不会消失。而这个人为了继续消除对感觉的执着,就会更加努力。这种对苦的观念,是对终结一切的苦的挑战。它是真理,而不是偏见。不相信的人可以亲身实验一下,相信很容易就能明白“苦”中是没有“乐”的。

理解苦,就能理解无常

那么,到此为止,虽然我介绍了很多关于苦的观点,但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由于佛陀每次都从各种立场出发,用能让对方理解的方式讲述真理,所以真理看起来好像有很多。

但无常、苦、无我的观点,最终都是对存在的真实状态进行的说明。所以,没有必要议论哪种方式更好。因为都一样,以自己理解的方式看就行。

如果理解了苦,也就理解了无常、无我,没必要担心无法理解。佛教所说的“智慧”,也就是这种发现真相的能力。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个定义。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