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的“医圣”?

阿源家附近是一家中医院,阿源生病的时候,经常到那里去就诊。那里看病经常不用打针,而是“喝汤药”。在医院的大厅里,供着一尊塑像,那就是中国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时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缘故,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读了许多书。他很喜欢医学,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立志要成为一代名医。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后来,张仲景果然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世医学者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书)。从魏晋时期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来,这部医书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是中国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崭新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