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者为王》到《激情代价》电影界的另类作品

在《冷暖人间》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曼苏尔·汗和阿米尔带着《胜者为王》和《激情代价》重返银幕。虽然两部作品在票房上不算非常成功,但是,两部影片情感细致、题材新颖,也算是另类电影的代表作了。以下是曼苏尔所接受的采访——

曼苏尔:

与阿米尔合作伊始,我刚好在写《胜者为王》的故事,而当时还没有《冷暖人间》。写这个故事时,我脑子里想的就是阿米尔的形象。我当时还没想成为电影人,所以想法也五花八门。我想:如果我要拍电影,一定要与众不同,绝不千篇一律。当时,我的父亲正在筹备《冷暖人间》。这样说其实有点陈词滥调,但是,对我来说,《胜者为王》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影视天赋。

我想要阿米尔来呈现这部电影,因为我知道他适合出演这类人物。这一角色显然和阿米尔有些出入,所以他在表演时加入了自己的影子,这是剧本里没有的。因为剧本还没完成,我没有马上开始拍摄,但一直坚定的是,不管什么时候开机,都一定要让阿米尔来演。

随后,我父亲建议由我执导《冷暖人间》,因为剧本真的很棒,我就接下了,这才算是我和阿米尔的第二次合作。但是,《激情代价》可没有提前确定角色,拍摄前,我最先想到的是亚尼·卡普和玛杜丽·迪克西特,因为他们两人的组合看起来与这个故事更加贴合。我想要一对看起来像是有个7岁儿子的夫妻,而当时的阿米尔真的不像。

然而,阿米尔却说:“我可以的,我会让你看到我能演。”但我坚持说:“我不确定你是否能演。”

我去找亚尼和玛杜丽,很可惜没有谈成,这才轮到第二选择阿米尔,而且如果是阿米尔主演,那就要找马妮莎来配合。我很不情愿地去找阿米尔,他向我保证自己能演好这个角色。最终,他的坚持促成了这件事,但是他看起来太年轻了,这是我最大的担心。

之后,我们差一点就有了第四次合作——《双城风波》(2010)。阿米尔本来想演沙鲁克那个角色,但我觉得他不太适合,想让他演另一个角色,而阿米尔不同意,我就去和沙鲁克商量,沙鲁克也拒绝了,那次合作就没能达成。这部电影本应该是在《激情代价》之前拍的。最终,我还是去找了沙鲁克,由此可见,我对阿米尔可没有什么优先政策。

在我所有作品中,《胜者为王》和同时期上映的作品相比,是最复杂的。我们试着让每个角色分工明确,这样方便导演统筹。在此之前,拍电影都没有明确的拍摄计划书。我父亲是一个讲究逻辑的人,他喜欢什么事情都有条有理。但是,这个剧组由于剧本需求,参与的人员实在太多了。

在拍摄自行车比赛时,我们希望能打动观众,不想只是象征性地拍几个比赛的镜头,所以拍了整场比赛。其实,早年的电影,如果要表现一场羽毛球比赛,就只给每个选手10~15个镜头,让观众知道谁赢谁输就行了,不会详细呈现比赛结果。但是,如果拍摄运动题材影片,就应该着重拍主人公取得比赛胜利的过程。我希望观众能够把它当作一场真正的比赛来看。这种想法在当时不被广泛接受,大多数人都希望用几个镜头就敷衍了事。我却坚持认为,比赛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应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完整地呈现出来。

我们需要赛道,需要专业的自行车运动员,需要很多授权,还需要演员进行统一训练。拍摄自行车比赛要求很严格,所有人的情绪基本都被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度牵动着,所以准备过程必须小心谨慎。我们安排了一个导演助理,专门负责和群众演员交流,还用上了对讲机。当时对讲机还不流行,几乎没有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使用对讲机。我当时在哈姆·拉迪普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得到了对讲机。有了这个,影片才能顺利拍摄。看似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又在高速公路上被警察拦住了,他们当然知道我们不是恐怖主义者,但就是想找麻烦。幸运的是,我带了业余广播记者工作通行证。没有人愿意以权谋私,怎奈若是不动用自己的渠道,就无法保证影片的正常拍摄。

我和阿米尔在拍摄中尝试了很多新生事物,比如“集体策划”。当然,有些奏效了,有些没有。不管怎么说,这都需要我们心往一处想。

提到《激情代价》,我觉得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也许当时的人们还不太习惯这种类型的电影,不过,我知道这部电影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罗希特(阿米尔·汗饰演)和基兰(马妮莎饰演)都是有前途的青年歌手,我和阿米尔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基兰要离开罗希特,他们俩结婚前曾有着共同的人生理想,就是那句“让我们一起达成理想吧”促成了他们的结合。但是,婚后罗希特只顾推动自己的事业,包括去见顾班丹·库马尔(影片中音乐总监这一角色),虽然他的事业并不顺利。

我本来设计了这样一幕:罗希特回到家,想和朋友们录个歌,基兰很高兴,也想参加。这时罗希特转移了话题,让基兰去泡茶。她出去之后,罗希特的朋友问他:“我们又不久坐,为什么让你太太泡茶呢?”罗希特说:“我们要录出来好的效果,而她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这句话刚好让基兰听到了,她觉得罗希特没有直接告诉她,是在欺骗她。

我们需要“背叛”的戏份。但是,阿米尔认为这一幕没有必要,我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想,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这一幕。我还想再问他一次:“为什么认为这一幕没有必要?”在我看来,这事实上就是两个人矛盾的症结所在。并不是说罗希特是坏人,这只是他看问题的角度而已,他比较自我地认为这是对自己好,而作为一家之主,对他自己好,自然也就是对他们两个人好。但是,这在妻子看来就是“背叛”。这很重要,我希望让观众有这方面的认识。

当时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一个“印度妻子”可以就这样离开自己的丈夫?首先,我们没有特意强调什么“印度妻子”,她就是一个单纯地想追求自己理想的女人。但是,很多人就跳不出局限,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切都那么突然,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如果像我说的,能够安排一些“背叛”的戏份,这就好理解了。我认为,这是本片唯一的瑕疵。尽管如此,影片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在孟买和美国,观众的反响很好。孟买的观众以女性为主,因为她们理解女性那种心理。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有上百条想离开自己丈夫的理由,所以,她们认为一切顺其自然,理所应当,对她们来说不难理解。但是,男性观众就想不通了,还有人问过我这样愚蠢的问题:“你这是在鼓励妻子离开她们的丈夫吗?”我说:“不是啊,怎么能算是鼓励呢?”

当然,这不是普遍现象。

说到阿米尔,作为我这三部戏的演员,他非常专注,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银幕上需要达到的是什么效果。我们之间只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才会出现一些分歧。他一直都很有主见,不会迷失自我,他经常会提醒我:哪些地方有问题,问题的症结是什么。这是非常可贵的。

在《冷暖人间》中,他参与得不多,我也忙于自己的事。在《胜者为王》中,他就更多地参与进来了。这很有必要,因为那部电影的拍摄并不容易。有的导演和演员,经常抱着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想法,我不赞同,我觉得哪怕只有两个人在,也需要协作。在《胜者为王》中,他就承担了很多,如果没有他,我们呈现出来的作品绝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样。当时决定要重拍的时候,他就鼓励我:“没关系,没有他们我们也行。”在60天的拍摄之后,那几个一直在折磨我们的演员都被换掉了。问题并不在于换人,而在于如果换掉他们,那么一切就要重新来过,还要再辛苦上60天。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下定决心重拍,主要是因为阿米尔的自信。我当时完全没了主意,甚至已经准备放弃,打算把这个构思完全舍弃。但是,他一直劝我:“别担心。”

我们去往乌蒂,和马哈拉施特拉邦自行车联盟成员一起在山上拍摄自行车赛。这与我们之前在班加罗尔拍的完全不同。我本来不打算重拍这样的重头戏的,但阿米尔很坚决,他对必须做的工作非常明确,非常坚定。一部电影的主演若是能像他这样全身心参与影片制作,对影片的影响自然非比寻常。

他从来不只是演员,而是一个全能的电影人,他唯一没有涉猎的方面就是剧本写作。37 当然,我确信这也难不住他,他做每一件事都是由心而发的。噢,除此之外,他还极度自律。

随着我们合作的深入,事情变得井井有条。在《激情代价》中,他介入的就更多了。这丰富了我们彼此的拍摄经验,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事实上,我希望还能和阿米尔再合作一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又成长了很多,我们的交流会更加流畅、自然。如果说早年的时候,我们的合作还有一定的压力,那么现在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当时,我有很多看起来疯狂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制片方总要提前为我们提供拍摄条件),比如,如果我们要拍学校场景,那我真的会去找普通的孩子,而这些阿米尔也支持,他也不想只和童星演戏。

好期待我们再次合作啊,应该会大放异彩。

《阿米尔·汗: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