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主将高适

一、生平事迹

盛唐边塞诗派,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文学史上并称“高岑”。

高适,字达夫,《唐才子传》说他“一字仲武”,疑误。古人名字相应,“仲武”与“适”之义不合,《中兴间气集》的编者高仲武也是渤海人,可能是辛文房习闻失察而混误。《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沧州渤海人”。考《新唐书·地理志》,沧州即渤海。故高适应为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约生于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他的生平与创作活动,可以五十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高适自幼家境贫寒,长期困顿。他的父亲高从文虽曾做过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但在他幼年时父亲便去世了。《旧唐书》说高适“少落魄,不治生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

他二十岁时曾赴长安求仕,“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别韦参军》),自以为“书剑”两成,可以获得官职,结果失意而归。此后便客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曾一度过着混迹渔樵的流浪生活。他有《封丘县》诗说:“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他一面“兔苑为农”、“雁池垂钓”,一面靠亲戚朋友的资助维持生活。开元十九年(731),又曾到过蓟北(今河北省北部)等地,这是他第一次出塞。这次他虽然“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自蓟北归》),从军报国的壮志未能实现,但对于塞北风光和战士生活有了亲身的体察,为他后来写著名的《燕歌行》打下了生活基础。

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征诣长安,留居数年,曾与王之涣、王昌龄三人同往旗亭酒楼喝酒赌胜,被传为“旗亭画壁”的诗坛佳话。约在开元二十六年(738),返回宋州,仍未获一官半职。

天宝三载(744),高适与李白、杜甫在汴州(今河南开封)相遇,这三位诗人,“酒酣登吹台(在汴州),慷慨怀古”,然后同至单父(今山东单县),上单父琴台,旷望平芜,并游猎于孟诸。孟诸,是古代单父一带的一片五十多里的大泽,很适于游猎。杜甫亦有诗云:“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昔游》)

这年秋末,高适与他们分手后,独游楚地,“历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之村墅,挹襄贲之邑居”(《东征赋》)。又北游齐鲁(鲁郡、东平郡、济南郡,在今山东省)。天宝七载(748)他返回睢阳(宋州改名,今河南商丘)。

以上是他的前期。这一时期,诗人贫困不得志,没有固定的职业,到处流浪,一度过着“以求丐自给”(见《旧唐书》本传,意思是靠向别人求助维持自己生活)、“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高适《别董大二首》之二)的生活。尽管如此穷苦潦倒,可他的功名之心未尝减退。“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一心想向上爬,但未曾做官。他自己说,“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李颀也说他:“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赠别高三十五》)

这段落魄失意的生活对诗人并非全无意义,这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现实,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因而写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反映现实较深刻的诗篇。例如: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舃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

……

——《东平路中遇大水》

前诗写农民在严重旱灾之下,仍然不能幸免重税的剥削,以致农村凋敝,人民苦不堪言。目睹这种情景,诗人不禁喊出了“深觉农夫苦”的呼声。这呼声,既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是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揭露和控诉。后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一带农村遭逢水灾的惨象。“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作者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诗人曾两度到长安求官应试,都失意而归,到蓟北从军报国,也未能如愿,政治抱负不得绝展,因而有些诗篇抒写了他怀才不遇和对统治阶级不满的愤懑之情。例如《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

这诗叙述了他年轻时西入长安遭逢皇帝的冷遇、权贵的欺压以及失意而归后的躬耕生活,苦闷不平之情隐寓于豪迈自负的气概之中,显得分外伤感。

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其自伤和不满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他曾到过边塞,对边塞生活、士卒之苦,深有体验,因此写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如《蓟门五首》、《燕歌行》、《自蓟北归》等。

由此可知,《旧唐书》本传说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应予纠正。在他现存的二百四十四首诗歌中,前期的作品有一百七十余首,而且多数优秀之作也成于此时。因此可以说,高适的前期是他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

此后诗人的生活、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高适“天宝八载(749),举有道科中第”。这次考试是由睢阳(宋州改名)刺史张九皋(张九龄之弟)荐举的,中第后,仅被任了封丘(今河南封丘)尉的小官。对此,诗人很不如意。他在《封丘县》诗中写道:“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任职期间,他曾送兵再度到蓟北。回封丘后不久,便弃官了。

后来,他又得到了河西(甘肃)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与推荐,充任其幕府掌书记。掌书记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唐代节度使一般都选用知名文人担任,任此职者,后常高位,高适的仕途显达实际上也是由此开始的。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叛,封常清兵败,玄宗拜哥舒翰为太子先锋兵马帅,高适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不久,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从间道到河池郡(今陕西凤县),赶上了仓皇幸蜀的玄宗,向玄宗陈述了潼关之败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深为玄宗所赏识,被提升为侍御史,从至成都,又拜谏议大夫。

至德元载(756)冬,肃宗即位后,他又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长史、淮南节度使,与淮西节度使来镇、江东节度使韦陟等联兵讨伐永王李璘,次年,李璘兵败。后因“李辅国(是个宦官)恶适敢言,数短毁之”,被降官为太子少詹事。不久,出为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刺史。

广德元年(763),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回长安后,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还封了侯。永泰元年(765)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杜甫得知消息后,写有《闻高常侍亡》一诗,深表悼念。诗曰:“归期不想见,蜀使忽传亡……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高适后期官运亨通,官越做越大,简直成了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所以《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可是,他与人民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诗歌也不如前期多产,好诗越来越少。但也有少数名篇,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前者自叙生平经历及与裴霸(时为吏部员外郎)的交谊;后者是写给杜甫的诗,感情真切,感人至深。杜甫后来在临死前的几个月,在书箱里翻到高适这首赠诗,重读之,不禁老泪纵横,写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说:“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又如著名的《封丘县》,是他在做封丘县(今河南封丘)尉时写的。诗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抒写了任职期间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既不肯屈身下僚,也不愿“鞭挞黎庶”,做封建统治者直接欺压人民的爪牙,最后决定“转忆陶潜归去来”,弃官不干了。

此外,他的《蓟中作》则是对玄宗的昏聩滥赏进行的比较含蓄的讽刺:“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二、创作成就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不仅思想内容深广,而且艺术成就也很高。

他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他的古诗受张说的影响较深。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张说有七古《邺都引》,高适也有七古《古大梁行》,且在立意和形式上都很相似。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特色:风格粗犷,意境雄浑,气势奔放,感情深沉雄厚,语言爽朗质朴,而且用对偶句式,讲究韵律,抑扬顿挫,婉转流畅。唐殷璠称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可见人们对他诗的喜爱。

《燕歌行》虽然是他比较早的作品,却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杰作。诗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是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作者描写了战争的艰苦,赞扬了士兵的英勇,也倾诉了“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悲哀,并深刻揭露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苦乐悬殊的军中生活。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故被后人称为高适的“第一大篇”。不仅如此,它在整个盛唐边塞诗中也是无与伦比的名篇。

他的七言绝句,写得也很出色。例如《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黄昏景色,寓情于景,境界开阔而情调悲凉。后两句笔调陡然一转,以高昂的慰勉之语作结,比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为雄壮动人。

另外,《营州歌》、《塞上听吹笛》等七言绝句也写得境界超妙,兴味无穷,较《燕歌行》等长篇力作,尤觉空灵。相比之下,他的七律显得逊色。

高适的边塞诗,声情不及王昌龄和王之涣,色彩也不及岑参瑰丽,但思想内容比他们的深广。后世的诗论家对高适的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元代辛文房说高适:“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唐才子传》)明代胡震亨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蔡传《吟谱》)王世贞说:“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文苑巵言》卷四)清代王士祯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师友诗传续录》)

总而言之,作为边塞诗的主将,高适的诗以其深广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唐代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一一《高适传》,中华书局,1995年。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四三《高适传》,中华书局,1975年。

3.辛文房:《唐才子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1.《全唐诗》存其诗四卷,中华书局,1960年。

2.《高常侍集》八卷,《四部丛刊》影印本。

3.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

(三)其他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文学遗产》增刊第八辑。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文史》第三辑。

3.孙钦善:《高适年谱》,《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6期。

4.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宋文学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