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重要诗人皮日休

一、生平事迹

皮日休,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自号“间气布衣”、“鹿门子”,又号“醉吟先生”、“醉民”、“醉士”,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年已不可确考,而其《文中子碑》:“后先生(文中子)二百五十余岁生,曰皮日休。”文中子王通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到唐太宗大和七年(833)正好二百五十年,因此皮日休应生于大和八年至开成初年(834-838)之间,是我国晚唐时代的一位重要作家。

皮日休出身寒门。他在《皮子世录》中自述其家世:“至于吾唐,汩汩民间,无能以文取位。”又说:“自有唐以来,或农竟陵,或隐鹿门,皆不拘冠冕,以至皮子。”

皮子休青少年时,隐居于襄阳鹿门山,闭门读书,时以渔钓为乐。中年时漫游许多地方,往返经行于今江西北部和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等地。

懿宗咸通七年(866),皮日休到长安应进士试,不第。便取道洛阳,退归于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皮子文薮》,作为“行卷”,以备再应进士试时“贡之有司”。

咸通八年(867)中进士,次年在苏州为刺史崔璞从事时,与吴中名士陆龟蒙频相唱和,传为佳话,时称“皮陆”。后入朝任著作郎、国子博士等职。

僖宗广明元年(880)出为毗陵副使,南下途中,参加了黄巢农民起义军。同年十二月初五,起义大军攻入长安,十三日黄巢建号称帝,设置文武百官,任命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在任职期间,他协助黄巢做了不少事情,如出文告、草赦书等。

中和三年(883),黄巢兵败,退出长安。皮日休下落不明,大约死于农民军退出长安之时。

关于皮日休的下落问题,正史无传。后人的笔记杂著却有不少传闻。但归并起来,不外以下四种:

(一)皮日休因作“谶语”:“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触怒黄巢,为黄巢所害。此说首见于北宋初钱易《南部新书》丁卷。主此说者最多,影响也很大。如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晁公武《郡斋读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均从此说。

(二)死于南粤。此说见于明人胡应麟《诗薮·杂编卷四》:“皮日休,晚终南粤。一说谓造谶文,黄巢杀之,非也。”

(三)皮日休在黄巢兵败后逃到会稽,投靠了钱镠,并在钱镠手下任太常博士,后死于杭州。此说见于北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一。

(四)黄巢兵败后,皮日休被朝廷处死。此说见《该闻录》:“皮日休陷黄巢,为翰林学士,巢败被诛。”原书已佚,这条记录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转引的。

对以上四种说法,一般认为三、四说可靠一些,但疑点很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皮日休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属儒家思想体系。他在《襄州孔子庙学记》中把孔子的思想捧到“用之则昌,舍之则亡”的地步。但他对儒家学说的汲取是有所偏重的。他最感兴趣的是孟子所谓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有它一定的进步因素。

基于这种“民本”思想,他一再呼吁行仁政,薄赋敛,主张治民重在疏导。而社会现实正与此相反。唐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更加残酷。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皮日休正是带着诛杀无道昏君,革除黑暗统治的愿望参加农民起义的。

皮日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毅然参加了农民革命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也是我国中世纪文人中少有的思想非常激进的知识分子。

二、创作成就

(一)文学主张

皮日休的文学主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强调文学的现实内容和批判精神。他在《文薮序》中明确提出文学创作要做到“上剥远非,下补近失”,否则就失去了社会功能和存在的价值。

他为文推崇韩愈“以文载道”的主张,称赞韩文“无不裨造化,补时政”。

他的诗论,受杜甫、元结、白居易的影响很大,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反对形式主义的不良风习。他在《正乐府十篇》的序文中批评当时的一些所谓乐府诗,实际上已违背了汉魏以来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指出:“今之所谓乐府者,唯以魏晋之侈丽,陈梁之浮艳,谓之乐府诗,真不然矣。”他特别推崇白居易,称赞白居易的诗是“典诰篇”,“所刺必有思,所临必可传”。可以说,皮日休的诗论是白居易诗论在唐末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正乐府十篇》并序。

(二)诗歌

皮日休的诗,现存四百来首,《文薮》中仅存有一卷,凡四十六首,另外三百余首见于《松陵集》(同陆龟蒙的唱和集)。

他的诗歌,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是《三羞诗》和《正乐府十篇》。如《正乐府》中的《卒妻怨》、《贪官怨》、《农父谣》、《哀陇民》等,都是“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正乐府序》)的现实主义作品,对官吏贪暴、战争灾祸和农民被压迫、剥削的惨状作了全面的反映。其中最著名的是《橡媪叹》: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岗。

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本诗是皮日休《正乐府》十首中的第二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拾橡子的老妇人形象,并通过橡子和稻粒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都与白居易新乐府相近。但在表现力方面,远远不及白诗。

另外,他还有一些咏史的短章,也是较好的作品。如《汴河怀古二首》之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人在批判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也不抹杀这一工程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运河实际是千百万被奴役的人民亲手开凿的,“论功”应记在人民头上,不应当记在皇帝一个人的身上。

(三)文赋

皮日休的文,几乎全部收集在他的《文薮》里。另外,《全唐文》辑录其短文七篇。

他的散文和辞赋,大都借古讽今,揭露黑暗,抒发愤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如他早年写的《鹿门隐书》(六十篇),指责时政,就很尖锐深刻。

又如《读〈司马法〉》和《原谤》。前者是一篇对古代兵法的《司马法》的读后感,作者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揭露了唐末政治腐败、战祸不休的混乱局面。后者从怨天说到怨皇帝,字里行间充满着反封建统治的思想。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看,这种强烈的叛道精神,正是唐末阶级斗争激化的反映,也是皮日休后来参加黄巢起义的思想基础。特别是他的讽刺性小品文,如《悲挚兽》等,鲁迅先生称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

总的来看,皮日休的诗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晚唐政治的腐败,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强的。但其中也有少数篇章流于呆板、枯燥的说教,艺术性较差。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舒宝璋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二)作品

1.萧涤非、郑庆笃:《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全唐文》卷七九六至七九九,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1985年。

3.《全唐诗》卷六〇八至六一六,中华书局,1960年。

(三)其他

1.刘杨忠:《皮日休简论》,《中国古典文学论丛》(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申宝昆:《皮日休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综述》,《枣庄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唐宋文学六十家》